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揭晓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3-11-22 22:3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2日讯(记者周劼 陈玲)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公告,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5名在汉科研工作者当选两院院士,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倪四道、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金梅林(女)、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产生的5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括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

  新产生的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据悉,今年两院院士选举也是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增选。本年度院士评选规则的重大变化包括采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与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中,杰青、长江等领域专家成为评审专家的重要来源。而两院也首次发布2023增选指南,指出中国科学院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5位在汉新增院士的主要成就

  倪四道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地球物理专家。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带领团队聚焦地球内部界面特征与地球动力学效应等科学问题,提出多指标震相识别与正反演理论方法体系,在地球内部界面复杂形态和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刘胜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微纳制造领域专家。

  早期研究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设计方法,成绩斐然。在国外求学时认识到国家在芯片封装领域落后现状和预感未来发展需要,毅然转入新兴的芯片封装领域,1993年在中国共同发起IEEE芯片封装顶级国际会议,推动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封装行业与国际接轨。2006年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已为国内培养博硕士130余人,为改变我国芯片封装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涉及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LED、微传感器及电力电子IGBT等芯片封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金梅林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动物疫病专家。

  40余年来,始终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阐明病原致病与免疫机制,解决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创制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等精准生物防控产品,实现成果转化并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等奖项。自研成果转让59项/次,转让经费2.2亿元(合同)。成果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养殖业增效577亿元。

  张献龙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棉花基因组与育种专家。

  长期致力于棉花生物工程与育种研究,30多年来,率先绘制陆地棉和海岛棉参考基因组,解析棉花遗传资源的演化规律,为开展精准设计育种提供“路标”。创建棉花体细胞杂交和植株再生技术,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开辟了资源创制新途径;创新棉花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我国棉花育种效率,引领世界棉花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发展。

  利用生物育种新技术,实现高产与优质协同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24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累计推广2500多万亩。主动服务棉花主产区生产重大需求,聚合优质与多抗基因,育成“华棉702”等4个(含合作育成)适宜新疆种植的优质、多抗机采棉品种,解决了新疆棉花育种中多种抗性性状难以聚合的问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等奖项。

  陈学东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智能与精密制造专家。

  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面向我国高端装备发展战略,攻克了尖端仪器减振动、重载装备增强度、超精装备控精度的系统技术难题,发明了准零刚度减振器;研制了大型重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模态试验平台,用于世界首台极地超深钻机等;发明了纳米精度运动工作台技术,用于国产封装光刻机和制造光刻机,为我国装备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等奖项。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