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1日讯(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向丽华)从世界屋脊发源,穿过高山峡谷,万古奔腾的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巨人。这条黄金水道,因其一水之便,一代代诗人和作家行走于江水之上,以诗词歌赋沿途点亮这条大江,让它放射出万古不灭的奇光异彩。12月10日,当代作家、文化学者任蒙来到江滩大讲堂第六期,以“古老长江与华夏文脉”为主题,就长江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作主题分享,从文学视角讲述自己的观点。
长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当代作家、文化学者任蒙做客第六期江滩大讲堂。 记者刘斌 摄
亘古奔流的滚滚长江,造就了千年中华文明史。任蒙认为,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尽管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还没有文字记录人类的历史,但是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人类先祖早已通过劳动生产,在这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陶片,其时间是1.9万年前,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制陶工艺,这是史前文明最重要的一次跨越。”任蒙说,长江流域发现过大量的人类文化遗存,例如湖北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而距今5300—4000年前后出现的良渚文化、发达的农业水利系统、巨大的水稻仓储设施……都展现出这一时期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创造。“放眼整个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遗址、彭头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等不断被发现,表明了长江流域是我国现代人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最重要区域之一,与黄河文明同时起步,甚至早于黄河文明。”
从文化上来讲,长江流域发现了我国早期的石器、陶器、人工驯化水稻等,文化根脉深厚,体系绵长。任蒙认为,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在传承华夏文脉的历史进程中,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长江孕育出文学巨子——屈原
听众用手机记录课程内容。 记者刘斌 摄
长江绵延湖北1061公里,给荆楚人民带来了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而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土壤,屈原创立的“楚辞”文体成为对我国文学产生重大且深远影响的文学巨制,是楚文化的奇珍,其《离骚》《九歌》等代表作品广为流传。
任蒙说,今天读起《楚辞》,让人觉得古老、艰涩,但其在历史上产生了影响巨大。“那时,不但没有‘诗人’这个称谓,连诗歌这种文体概念还处在模糊阶段,只有‘诗三百’才是诗。因此,从屈原逝后到西汉末年的3个世纪,人们将其作品称为楚赋、屈赋、屈原赋等。今天我们已无必要讨论‘楚辞’及其衍生的称谓是否准确,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称谓更深切地领会到屈原创作的拓荒意义。”
楚辞以长江为舞台,为华夏文学开启了极为隆重而辉煌的一幕,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文学的奠基礼。紧随而来的汉赋因为直接受到屈原楚辞的影响,情感恣肆、气势磅礴、结构宏大、语汇华丽,甚至在形式上就与楚辞非常接近。汉初,人们将“辞赋”连称,或干脆称作“骚体赋”。
任蒙表示,汉赋作为继《楚辞》之后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文体,在朝野文人中广受追捧,成为几百年间文人争相探索的主要文学体裁,风行两汉而不衰,并且受到后世辞章家的极力推崇。
长江文脉在武汉留下深刻印记
任蒙在江滩大讲堂讲述长江上的“文学故事”。 记者刘斌 摄
作为长江沿线的文化名城,武汉是从“长江文脉”受益很深的城市。
“当年李白、崔颢等人写于武昌和汉阳的千古名篇,至今还是武汉历史文化中‘压箱底’的文化宝藏。”任蒙说,有学者认为李白一生除了寄居山东的岁月和去过三次长安,大部分光阴是在长江流域度过的,而他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作品大多写于长江一带,尤其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多数是在长江边上吟出的。“李白留恋当年的江夏、汉阳,酷爱黄鹤楼,曾经是这里的常客。他曾在江夏写下了他平生最长的一首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共166行830个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句就出自此诗。”
任蒙表示,李白的诗中曾13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反复重建多达10次,仅在明清两代就毁了7次,重建了7次。“这在文物史上、建筑史上都非常少有,我认为其解释只有一种,源于唐宋时代的绝妙诗文,源于文学力量的神奇,才使它们屹立不倒,成为中华大地的文化标志。”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