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毛泽东同志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之地,也是他情感中至为柔软的部分。在武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深深融入了毛泽东同志的人生;毛泽东同志在武汉的革命实践,也有力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气象。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长江之滨、汉江之畔、东湖之岸,到处都有伟人的足迹,也写满了人民对他的深情怀念。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武汉人民勇毅前行,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
不忘初心
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路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走进红巷,但见青砖灰瓦、石板铺地,街旁大树参天、竹影摇曳。这条看似普通的武昌老城小街,每天都有游客从全国各地前来。2023年,红巷的游客接待量已超200万人次。
红巷有着“中国第一红街”的美誉,这里坐落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场馆。
1926年11月下旬,毛泽东来到武汉,次年春主持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1927年2月下旬,杨开慧带着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母亲、保姆一起抵达武昌,入住都府堤41号,一家人团聚。之后的半年,是毛泽东和杨开慧一生共度的最后也是最美好的时光。小儿子毛岸龙在此出生。毛泽东在这里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指导农民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毛泽东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常委,主持日常工作并授课。他常常在晨曦的钟声中走出家门,不是召开会议,就是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授课,直到深夜才回到住所。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800多名学员,来自17个省份,绝大部分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如火种一般播撒到中国的大江南北。
都府堤41号斜对门,就是中共五大召开之处,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不久后,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在汉口鄱阳街紧急召开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转向土地革命战争。
开完“八七会议”,毛泽东从武汉潜回长沙,组织和领导了秋收起义,“白面书生”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
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长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到武昌都府堤41号。一次,他在接见武汉青年学生时打趣说:“连都府堤都不知道,看来你们不是武汉人呀!”
最近,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王霄,她今年28岁,是红巷的一名讲解员。5年的讲解工作,促使她阅读了大量史料和文献,在历史的脉络中,发现了很多生动的细节。
很多人都知道,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毛泽东不同意将遗体运回国内。他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据资料记载,毛泽东曾留下毛岸英的一些个人物品,有衬衣、军帽、袜子和毛巾。这些遗物被毛泽东带在身边26年,连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未曾察觉。
王霄每次在展馆讲起这些故事,听众不分年龄,大多眼角润湿。
除了专职讲解员,红巷还有3000多名志愿讲解员:有中小学生为主的“红巷苗苗”、有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红巷青马”,还有退休党员和老干部组成的“红巷爷爷”。
王兴泉是“红巷苗苗”的一员。虽只有13岁,却已在红巷为游客义务讲解5年。他是听着毛主席故事长大的。他的外曾祖父担任过毛泽东的警卫员,在世时经常给家人讲毛主席故事。
王兴泉在讲到一些历史时,会现场唱一段与这些历史相关的红色歌谣。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武汉留下了丰厚的“红色家底”。
12月6日,30岁的程俊松坐火车从长沙来到武汉。在红巷的每处纪念地,他都请人帮他拍照留念。程俊松出生于安徽农村,从小崇敬毛主席。他指着胸口的党员徽章对记者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在生活好了,但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一位从长沙来的游客,带着妻子和孩子走了“红色武汉·英雄城市”整条线路。这位父亲说:“孩子5岁,我想在他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
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老党员毛磊为武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讲授党课时说,“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是武汉人民在奋斗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成的。
群众路线
他脱帽高喊“人民万岁”
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蛇山下与小商贩亲切交流。
12月20日,10位武汉市道德模范走上领奖台,接受城市的崇高礼遇。84岁的刘涵清是其中一位。
“干工作可以退休,当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 党员在哪里都要生根、开花、结果!”刘涵清是武汉钢铁集团职工,也是武钢第一位女指挥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退休后,她选择为居民服务,在青山区125社区青扬六和小区业委会主任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
“虽然基层很复杂,但和群众打交道很快乐。”为了做好小区外墙防雨工程,她推着小车到建材市场考查行情,成功砍掉45万元。
刘涵清的生日与毛泽东同一天。“毛主席大我整整46岁。我一生都在用行动践行毛主席说的那句‘为人民服务’。”她说。
1953年2月14日是大年初一。这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次日一早乘专列离开北京。一路上,他听取了河北、石家庄、邢台、河南、许昌等地领导汇报工作,抵达汉口时,已是2月16日深夜。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来武汉。
一抵达招待所,毛泽东就提出:“明天到汉阳看看。”
毛泽东第一次来武汉,是1918年,送新民学会会员去北平,途经汉口。至新中国成立前,他到过武昌、汉口,唯独没去过汉阳。
面对毛主席要去汉阳的动议,身边人员劝阻说:“从汉口到汉阳既没有桥,也没有渡轮,坐划子(一种小船)很不安全。”
毛泽东反问道:“你能坐划子,为什么我不能坐划子?”
17日,毛泽东乘船从长江边一个码头起航。一路上他兴致很浓,巡视长江、汉水两岸,边看边问。船抵汉阳靠岸,他兴致勃勃地走上岸,登上了龟山。
第二天,毛泽东忙完工作后,决定去蛇山走走。身边工作人员又劝阻,说蛇山上人多,不安全。毛泽东说:“人多怕啥? 坏人是极少数,我们要相信群众。”在蛇山上,他眺望三镇,感慨道:“蛇山很美,与龟山隔江相望,更有诗意。”
毛泽东戴着口罩,在半山腰,他与一位卖臭豆腐的小摊主聊了起来。一个小女孩走到毛泽东身边,抬头盯着他看。毛泽东摘下口罩,用手掌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小女孩瞪大了双眼,跑开来一路高喊起来。
群众聚拢来,越聚越多。现场有人高喊:“毛主席万岁!”随之,“毛主席万岁”成了群众的齐呼,响成了一片。毛泽东取下帽子,向群众挥动致意,并大声高喊:“人民万岁!”一刹那,整个蛇山沸腾了。
那天,许多人的鞋子挤掉了,后来捡拾起的鞋子有两箩筐。小女孩叫刘守华,后来经常与邻居们讲起这事,邻居们又讲给更多人,他们都为自己与这件事如此切近感到十分自豪。
那天吃晚饭时,毛泽东对在座的领导说:“群众很好嘛,秩序也很好嘛! 老百姓是支持我们、拥护我们的,我们决不能让他们失望!”
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曾经好奇地对父亲说:“爸爸,人民喊你万岁,你喊人民万岁,真有意思!”毛泽东动情地说:“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啊!”
这次来武汉,一向注重调查研究的毛泽东,还找了汉口的一位街长了解情况。这位街长叫陈光中。
毛泽东问了陈光中一连串问题:你为群众办了哪些公共利益的事? 群众拥护你吗? 你那个街有多大? 你有没有官僚主义? 街道工作任务是什么? 街道应当设什么样的机构?
陈光中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说:“我非常羡慕你的工作,每天和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他勉励陈光中,遇事多同群众商量,多关心群众生活。
毛泽东在武汉留下的影像,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工作中,在群众中。
他经常外出深入工厂、矿山、学校、农村、机关,进行调查研究。为了解基层商业公私合营后的情况,他和一位女售货员交谈。当听到售货员说,一天要接待的顾客有几十上百,毛泽东开起了玩笑:“这可不得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我这个主席可应付不了。”
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国棉一厂。
在武汉国棉四厂视察时,毛泽东告诫领导干部,不能老待在楼上,每天都要下去转一转、跑一跑,去深入实际、接触群众。
在接见武汉妇女代表时,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代女交警邱益英握手,勉励她:“要克服困难,好好干!”
在从武汉去黄石的路上,毛泽东主动下车,与路上的农民交谈。
在东湖宾馆工作过多年的戴秀丽,至今仍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我跟他行礼,他给我回礼,”她说,“毛主席对每一个人都很尊重。”
毛泽东最后一次来武汉是1974年,7月到,10月离开。这一年他81岁了。离开时,他向送别的人表达谢意,“我要谢谢大家了”。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答题。去年,武汉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000余名干部参与社区治理。今年继续选派700多名干部到重点难点社区实践锻炼,在基层一线“摔打磨炼”,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解题。
中国志气
就是“要有雄心壮志”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武钢一号高炉时在高炉炉台上向工人们挥手。
1958年9月13日,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在武钢一号高炉出铁,毛主席亲临现场观看。那一天,成了武钢的厂庆日。
钢铁工业是近代工业之魂,而旧中国留下的,是极其贫薄的“家底”。毛泽东曾感慨,当时的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菜刀”。
“尤其抗美援朝战争后,我们意识到现代军队装备落后。武器革新、经济发展,都需要钢。”武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翟一博说。
1947年到1950年间,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方。毛泽东认为,新中国钢铁工业要想长足发展,新型钢铁基地要建在南方。一句话,“钢铁要过江”。
武汉屹立在江河湖港之上,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经过5次大型野外踏勘,党中央最终选址在武汉青山建设钢铁公司。武汉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要发展钢铁业的城市。
共和国缔造者心中“有团火”,这火是工业之火,是让中国实现工业化之火。
武钢的建设牢牢牵动着毛泽东的心。1958年9月10日,他一到武汉就询问武钢哪天能出铁。
经过周密测算,专家们决定将出铁日期由原定的国庆节,提前到9月13日。当天,毛泽东从汉阳登船,行到江心,他兴致勃勃地说:“我要游到武钢去。”
来到武钢后,毛泽东向翘首以盼的职工们招手,然后登上高炉旁临时设立的小平台。炉内喷出了火花,铁水喷涌而出。台上台下响起一片欢呼,火光映红了毛泽东的笑脸。
武钢成为新中国的钢铁长子,带动着武汉,将发展工业、振兴民族工业的重担扛在了肩上。
今年12月22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钢,因产线结构优化,一号高炉光荣退役,久已废弃不用,现场建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和红色教育基地。蓝天白云下,但见高炉分外雄伟,铁红的主色闪耀着历史的荣光。
高炉展馆墙上,镌写着毛泽东“中国钢铁会多起来的”的预言。一号高炉在61年的辉煌历程中,累计生产生铁5426万吨,见证了我国从一穷二白到钢铁大国的巨变,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016年,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合为中国宝武。原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更名为武钢集团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宝武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钢铁企业。在202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宝武继续位居全球钢铁企业首位。
1958年,与武钢一样受毛主席挂念的,还有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在武汉的武重(武汉重型机床厂)、武船(武昌造船厂)、武锅(武汉锅炉厂)等大厂。
9月15日,与观看武钢出铁仅隔两日,毛主席又出现在武重建设现场。当听厂领导说决心提前一年半把工厂建成时,毛主席勉励大家,就是“要有雄心壮志”。
毛主席还先后10多次到武船视察。
“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一五”期间5年工业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武汉在荒芜的土丘湖地建起来的“武字头”企业,铸就了这座城市工业重镇的骨架。
翟一博说,新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开办,又带动了铁路和码头的建成、人口的巨量流动,武汉由此迅速成长为长江之滨的工业名城。
随着时代发展,生态转型成为必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武汉新的现代化工业之梦。
如今的武钢,烟熏火燎、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与一号高炉仅一路之隔,炼铁智慧操控中心满墙的电子监控屏数据闪烁,各项工艺流程清晰可见。依靠5G+3D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职工远程操控,轻点鼠标即可以一键完成出铁流程。
在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武汉依托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越的优势,加快培育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5G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赋予了武汉新的国家使命。
2022年4月,国家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部署,这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国家在区域创新上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布局。
武汉正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和长江新区,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建设武汉国家级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
长江情怀
“驯服这条大江一定要认真研究”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快艇上向参加横渡长江活动的市民挥手。
初冬时节,长江武汉段北侧的双柳长江大桥主墩施工现场,两座“高塔”比肩而立,机器轰鸣声绵绵不绝。
这是长江武汉段上,第12座将要建成的桥,建成后将使武汉与鄂州的往来更加便利。
武汉段上第13座将要建成的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也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将把武汉的蔡甸、汉南二区与对面的咸宁市快捷连接起来。
在长江上建桥,曾是遥不可及的梦。几千年来,长江一直是阻断我国南北交通的天堑,所有北上南下的物资都要经船舶转运,非常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列入了“一五”计划,毛泽东为此3次到武汉视察。
1957年9月,毛泽东主席步行视察长江大桥时翻阅大桥画册。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翻拍
1953年2月那次到武汉,毛泽东现场察看了计划建设的大桥桥址线。
后来,视察建设中的大桥工程时,毛泽东说:“将来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修上几十个桥,到处都能走。”
大桥建成通车前夕,毛泽东从汉阳桥头,一直走到武昌桥头堡。站在桥头堡,他指着汉口方向说:“灯火辉煌,灯火辉煌,好呀!”
一座桥开辟了一条跨越天堑的通道。一座桥确定了一个标记时代的坐标。一座桥绽放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欢笑。
大桥建成之后,多少武汉父母用“桥”给子女命名,“建桥”“汉桥”“金桥”“银桥”“青桥”“新桥”“学桥”……不胜枚举。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由水运时代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京汉铁路、粤汉铁路连起来,中国南北贯通起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为中国人民闯劲、韧劲、拼劲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今,长江武汉段已建成11座桥,长江上已建及在建200多座桥。武汉成为“桥城”,成为最会建桥的城市,众多“武汉造”大桥遍布全球。中国成为“世界桥梁博物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同时又是一条洪灾频发之河,自汉代至清末,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洪水。
1931年的大洪水,曾让武汉市区一片汪洋。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
新中国成立后,荆江险情频发,毛泽东坚定了治理长江的决心。
在毛泽东的号令下,1952年春末夏初,荆江分洪工程75天建成,30万军民用肩挑背扛,创造出令外国人惊叹的奇迹。
1953年,毛泽东在武汉乘“长江”舰,顺流而下往南京。一路上,他与时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探讨长江治理与开发问题。
毛泽东说:“要驯服这条大江一定要认真研究,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听了林一山的汇报后,毛泽东说,毕其功于一役,先修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与林一山分别时,毛泽东又说:“我算是了解了长江,了解了长江的许多问题和知识,学习了水利,谢谢你!”
以当时国家的物力财力,三峡工程只能列入长期计划。“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56年6月,毛泽东迫不及待在诗中畅想。“将来(三峡工程)建成时,写一篇祭文告诉我。”毛泽东生前曾这样说道。
宏图一步步变成现实。1994年底,三峡工程开工。2020年,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完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治理长江,毛泽东雄图大略。长江生态问题,那时候即进入了他的视野。
一次,他听取关于长江建坝的方案。听后他说:在设计和施工中,不要把长江变成“短江”,要做到有利于船舶航行,有利于蓄洪、排洪和发电,有利于鱼类的繁衍生殖。
当前,武汉加快建设长江航运中心,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今天,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出台一项项措施,扛起高水平保护长江的责任。武汉首创的市域内跨区长江水质断面考核奖惩机制,成为确保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制度。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近年又能在长江武汉段常常看到了。
毛泽东酷爱游泳,最钟情长江畅游。最后一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时,毛泽东已经73岁高龄。那次他冒着5级大风下水,游了1个多小时上岸。至今,武汉渡江节已举办48届,是对这位伟人的纪念与缅怀。走向国际的渡江节,如今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今年75岁,看起来像65岁吧。”眼下,又到一年冬泳时,长江边穿着泳裤的肖毅刚,和旁人开着玩笑。话音刚落,他便一扭头扎进刺骨的江水中。
毛泽东来武汉首次畅游长江时,肖毅刚8岁。他回忆说,到现在都还记得小学墙上“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的大红标语。
肖毅刚现在所在的冬泳队有170多人。在他眼里,水是武汉得天独厚的宝物。在水里锻炼,锻炼的是一种品质。武汉人有一种精神,不畏艰险,敢作敢为。
中国气派
他的诗文充满浪漫豪迈
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后挥毫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翻拍
今年10月26日,2023武汉文学季启幕。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演讲时两次提到毛泽东诗词。
他说,“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道尽了武汉之大、武汉的形胜所在;“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一个航天员的视角,俯瞰天下大地。
毛泽东诗句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气象。这座城市的诗意豪迈大气,是长江的浩荡、是黄鹤楼的巍峨。
1927年春,在形势骤变、风雨欲来的革命岔路口,毛泽东在武汉写下《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后来在解释这首词时写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8月7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杨开慧在谈到这首词时感叹,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3次畅游长江,挥毫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一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洋溢着自信。
在毛泽东众多诗词之中,唯一提及的现代建筑是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写出了建桥速度之快、气势之大,也成为大桥最好的宣传语。
今天,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在这里打卡拍照,人们看到雄伟的大桥,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毛泽东和他的诗词。
“毛泽东这两首诗词不仅拓展了大武汉的文化内涵,更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文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彬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座被冠以“大”的都市。
在杨彬看来,武汉的大,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大,还有大文化、大人文、大气魄、大情怀之大。大武汉豪迈大气的英雄气质,与毛泽东这两首诗词一脉相承。
1927年,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41号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文中这段话脍炙人口,“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至今广为流传。这样的“金句”,在毛泽东的文章中比比皆是。
“诗好,字也好!”今年12月21日,来自江苏某高校的戴老师来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下。纪念碑背江一面,有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书法碑刻。
戴老师从小就知道武汉长江大桥,但一直没有机会来武汉实地游览。这次亲眼看到大桥的雄姿,他用手机拍下图片,说要带回去给家人和学生看。
毛泽东是公认的现当代书法大家。学生时代,他十分推崇诗人屈原和楚文化,学过《楚辞》,用楷体手抄过《离骚》全文,并赋诗《七绝·屈原》。
东湖磨山景区有离骚碑,碑文字体选用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手抄的《离骚》全诗摹刻。
武汉有许多地方,印刻有毛泽东为武汉的题字题词。
《长江日报》报头,为毛泽东亲笔题写。1949年5月23日,武汉解放仅一周,毛泽东题写的报头即出现在《长江日报》创刊号上。
位于汉口江滩的防洪纪念碑,为纪念1954年抗洪胜利而建。这一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武汉30万军民齐心协力,战胜了这场洪水。毛泽东欣然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题词下方,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水调歌头·游泳》。
江汉桥是千里汉江第一桥,结束了汉口与汉阳之间只能乘坐船只过汉江的历史。大桥建成之际,毛泽东应邀挥笔写下“江汉桥”,至今这三个大字在两侧上桥处仍清晰可见。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二七烈士纪念碑在汉口破土动工时,毛泽东题写了“二七革命纪念碑”。后又重新题写,将“革命”二字改为“烈士”。至今,“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仍熠熠闪耀在纪念碑上。
毛泽东将自己的精神气质融入书法,书如其人,他的书法也充满了浪漫与豪迈。
中国青年
“要有志气,要经得起考验”
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大学实验工厂。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翻拍
“毛主席亲临武大,在大操场上接见了13000余名师生,‘九一二操场’因此得名。”11月23日,在武汉大学数学学院三楼会议室里,夏迪娅·吾甫尔为同学们讲述了毛泽东视察武大的故事。
夏迪娅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成员,该宣讲团致力于用青年视角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曾多次宣讲与毛泽东相关的课程。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在教学实验区参观了化学系和物理系的实验工厂。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在工厂劳动的同学,和他们握手,并称赞道:“像个工人的样子!”离开前他勉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钻研知识”,“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气,要经得起考验,要苦干,要巧干”。
今年,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在校史馆展墙上,详细展示着毛泽东视察武大的全程。一张张黑白照片,毛泽东的形象跃然其上:他或站在一旁认真看学生们做工,或面带微笑与他们交谈,眼神里充满了对青年的期望。
1951年,毛泽东给武汉大学学生陈文新回信,这封信也保存在了校史馆里。陈文新的父亲陈昌与毛泽东同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陈文新4岁时,其父惨遭反动派杀害。毛泽东在信中勉励陈文新继承父亲遗志,为国家建设服务。
陈文新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专家。在根瘤菌研究道路上,陈文新数十年如一日地采集、研究根瘤菌,踏遍青山,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
“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气”,毛泽东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一代代武大人。小米集团创办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讲过一个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经历了计算机病毒的第一次大爆发。正在武大读书的雷军对此非常感兴趣,花许多时间琢磨,编写了一款杀毒软件。“这算不算学术成果呢?”高兴之余,他心里没谱。
在老师建议下,他把有关思考整理成论文,寄给了《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半年后收到了录用回复。雷军说,每次想到此事,都觉得敢想敢干非常重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
百余年来,数十万各类专业人才走出武大,贡献青春和热血。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北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北斗导航、子午工程、南北极科学考察等科技攻关,从不乏武大学子的身影。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毛主席曾勉励广大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17岁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湘乡县立小学求学。临行前,他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武汉青年朱光亚开始思考中国的核武器问题时,是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时,这一年他21岁。在新中国,他的宏图得以展开,他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推动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1963年3月,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其后,一批又一批青年成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吴天祥即为其中之一。到武汉工作后,吴天祥不仅数十次无偿献血,还跳入长江救过人、捐过骨髓,多次捐钱捐物助人。他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武汉人陈晨成为我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世界各地的许多高寒、陡峭的山路上,都留下了她的身影,留下了当代大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风采。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时代呼唤着青年,青年是中国的未来。毛主席的期许和希望,鼓舞和激励着今天的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砥砺奋斗、施展才华,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张维纳 樊友寒)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