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鄂伦春族百姓手牵驯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的场面火上热搜。与此同时,人口不足万人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也吸引了很多网友。来自内蒙古的“鄂伦春小甜”是巡游队伍中的一员,也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最美家乡代言人”。她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在各大平台通过特色短视频展示鄂伦春族文化。1月8日,她做客《面谈》分享传播民族文化的故事。
《面谈》截图(点击图片回看直播)。
被哈尔滨人民的祝福和温暖包围着,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记者:最近,“鄂伦春族百姓手牵驯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的视频火上热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鄂伦春族人去了哈尔滨?为什么会去中央大街巡游?
鄂伦春小甜:在网上看到“鄂伦春族百姓手牵驯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首场活动的视频后,我非常高兴。作为短视频创作者,我意识到这是传播鄂伦春族文化的难得机会。于是,我立刻召集老家的族人前往哈尔滨,在街头参加了后续的巡游,并进行了直播。直播前,我们预想会受到一定的关注。当我和弟弟抵达哈尔滨进行直播时,在线观看人数确实多得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街头直播时,很多朋友走过来问我,“你是不是那位鄂伦春小甜?”“你是鄂伦春族吗?”“哇!鄂伦春族的帽子好漂亮!”
我和弟弟先到哈尔滨,之后鄂伦春族老太太,我的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弟弟妹妹等都来了哈尔滨,加入了我们。我的大家族,一共来了20多人,我们一起在哈尔滨街头传播鄂伦春族文化。我们在哈尔滨游览了中央大街、红专街早市和冰雪大世界,感受到了哈尔滨的风土人情,还收到了现场市民和游客送的花、巧克力、糖、暖身贴等礼物。在哈尔滨,人们的祝福和温暖包围着我们,也感谢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对我们的关注。
记者:过去,鄂伦春族人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林海之中,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因人口稀少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大城市中鲜有鄂伦春族人的身影,这个民族也因此自带一层神秘面纱。请您介绍一下鄂伦春族?
鄂伦春小甜:鄂伦春族被称作“住在山岭上的人们”“马背上的民族”。如今,全族人口不到万人。我们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我们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腹地,以狩猎为生。1953年,我们下山建村定居。1996年,国家在大兴安岭地区实施全面禁猎,我们也纷纷收起了猎枪,过上了与大家一样的现代生活。
在街头将珍贵的狍角帽送给小女孩,并和她一起把帽子送去博物馆
记者:网友特别关注鄂伦春族服饰,尤其是帽子,特别吸睛,请您介绍一下。
鄂伦春小甜:您现在看到的我身上穿戴的民族服饰是我的家族流传下来的。一般在盛大的节日,我们会穿着这样的民族服饰。因为居住地寒冷的气候和游猎的需要,我们的祖先用狍皮制成冬季、夏季长袍以及靴、裤、帽、手套、被褥等衣物和用品,形成了鄂伦春族手工艺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狍皮文化。它的保暖性特别好,过去在山上时,特别冷,这样材质的服饰特别防风,所以选择用狍皮做衣服,这也属于我们祖先的智慧。我现在身穿的是祖传的春夏秋季长袍。鄂伦春族人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穿着风格。例如,男子和儿童通常戴一种尖顶的“巴力”帽,由棉布制成,而妇女则偏好猞猁皮帽或吊有皮毛、绣有花纹的毡帽。我现在戴的这顶狍角帽是非遗产品,网上是买不到的。无论是狍角帽还是狍皮装,这些大家关注和喜爱的衣物实际上都是我们民族先辈智慧的结晶。昨天,我弟弟在街头将珍贵的狍角帽送给一位小女孩,小女孩说想送到博物馆。今天下午,我们和小女孩一起将狍角帽送到博物馆。
记者:除了狍皮文化,也请您介绍一下鄂伦春族的其他传统手工艺。
鄂伦春小甜:鄂伦春族桦树皮技艺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鄂伦春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居住的大兴安岭桦树丛生,桦皮制品有防水、轻便等优点。
记者:鄂伦春族有什么民族传统节日?
鄂伦春小甜:每年公历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这一天,我们会身着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点燃篝火,欢歌载舞。在冬天,我们还会举办盛大的“伊萨仁”冰雪节,以祈求大自然的庇护。
一眼被认出是鄂伦春族有成就感,想去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
记者:您有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努力,鄂伦春族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了吗?哪些时刻让您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鄂伦春小甜:尊敬老人是我们鄂伦春族的传统美德,我创作的短视频得到了长辈们的支持和鼓励,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这次在哈尔滨街头,有人通过我们的服装一眼认出我们是鄂伦春族,也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再次感谢哈尔滨的朋友,让鄂伦春族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
记者:您还有哪些计划?如何继续推广民族文化?
鄂伦春小甜:未来,我计划去全国各省市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海报|张莉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 实习生龚柔佳)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