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热播。剧中,人物台词、灯光布景、演员演技、故事线、电影感等等都受到网友热议。随着《繁花》的收官,佟晨洁饰演的潘经理也结束了自己在黄河路的打拼。1月12日,《面谈》走进演员佟晨洁的表演世界,一起感受“潘经理”如何在《繁花》中绽放风采。
《面谈》截图(点击图片回看直播)。
多轮试镜出演《繁花》,“不响”贯穿表演始终
记者:最初,您是因什么样的契机接触到《繁花》?
佟晨洁:几年前,我参加了《繁花》在上海的海选。在见导演之前,我先录制了一段素颜的自我介绍视频,然后,我又根据主题编排了小品。这两关过了之后,接下来还要进行多轮试镜,直到王家卫导演来到上海,我们又在已经搭建好的场景里继续试了好几次戏。
记者:导演一开始就定了您演“潘经理”吗?
佟晨洁: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在最初的试镜阶段,我尝试过饰演卢美琳、菱红、小阿嫂等等角色。在不断尝试的过程里,除了演员需要去适应角色,王家卫导演还会挖掘演员身上独特的东西,添加到这个角色之中去,让演员和角色能够相互靠近,最终融为一体。
记者:黄河路的女人,有什么特质?您身上有这样的特质吗?
佟晨洁:黄河路上聚集了许多上海女人,可谓是女性群像。她们对于事业的追求、对未来的构想,我作为上海人,感同身受。“不响”这个词贯穿整部剧,在潘经理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在大结局,那句“不响最大”也是从“潘经理”嘴里说出的。在我看来,“不响”是一种“知情识趣”——在说出口之前先考虑这句话是否会让人感到为难,如果会,便更愿意保持沉默。就比如金美林的老板娘卢美琳以及黄河路上的其他女性,外表看似风风火火,实际上她们都非常担心自己店铺的生意。她们既不愿意将话说得太明白,也不过分谈论别人的是非。这种既风风火火又坚持原则的状态,是非常符合上海女性的形象的。
《繁花》剧照。
还原角色专门研究“走路”,多种体态塑造“千手观音”
记者:要想传神还原一个20世纪90年代热门酒家大堂经理的形象,您做了哪些准备?
佟晨洁:首先是发型,剧中的“潘经理”顶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时兴的反翘头,而我的母亲恰好是一位发型师,我在她店里曾多次看到类似的发型。不同的发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所以,当我定妆、戴上假发之后,瞬间就找到了角色的感觉。第二是服饰,“潘经理”在黄河路时只有一套工作服,鞋子也是适合工作的粗跟鞋。这样的妆容造型对大堂经理的还原度很高。由于拍摄时间较长,为了保持住状态,在第一双鞋子穿得变松之后,我又换了一双。第三是走路的状态,至真园中有很多走路的戏份,“潘经理”每天必须快速完成各种工作:比如日常管理、向老板娘汇报信息等等。因为我是模特出身,大家会认为我在走路的戏份中有很大的优势,其实不然,“潘经理”走路和模特走路完全不同,她的步伐非常职业化,所以我也花了很多心思改掉自己身上舞台化的走路习惯。
记者:您有大量的走动和定点站立问候客人的戏份,演好这些戏份,有什么诀窍吗?
佟晨洁:潘经理的老板娘李李是北方人,而下属敏敏也不会说上海话,因此在交流工作或汇报信息时我通常讲普通话,这样的处理会更加专业和严谨,相对来说笑容也比较少。但在上世纪90年代,来黄河路吃饭的大多是上海本地或周边江浙沪的客人,我便会切换到上海话,同时加入更多微笑的表情。也许正是通过这两种状态的不断切换,潘经理在工作上的专业度被观众认可,不负“千手观音”的美誉。
记者:您是上海人,去黄河路应该有很多次?您表演的时候,会想到曾经的黄河路吗?您眼中的黄河路是什么样的?
佟晨洁:小时候,小朋友一般不会去黄河路这样繁华的场所。在2000年的时候,我曾在黄河路录制过一段宣传片。每到晚上,黄河路周围的九江路、南京路都很安静。当我踏入黄河路这样一条小街道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繁花》所搭建的场景简直和我记忆中的黄河路一模一样,就连街头的招牌也非常相似。这也是我能够迅速融入角色的一个原因。
记者:潘经理是“职场达人”,她能在黄河路的餐饮江湖中站稳脚跟,身上具有了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有跟您契合的部分吗?
佟晨洁:潘经理是一个很专业的大堂经理,她既然与李李达成了两年的合作协议,那么她在工作中就一定会恪尽职守。她认为自己和李李是同类人,有着“聪明人”之间的默契——即使对方没有说得很清楚,她也明白对方什么意思,然后出色地完成。这也是我需要向潘经理学习的一点。此外,我和潘经理在性格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都比较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过多干涉别人的事情。但是当有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都会义不容辞。
记者:有些演员不回看自己的表演,有些演员喜欢反复看自己的表演,您是哪一种?为什么?
佟晨洁:在拍摄《繁花》之前,我担心影响到自己的拍摄状态,几乎不会在现场回看自己的表演。但是,王家卫导演对于现场的摄影、走位、灯光等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保证拍摄时的位置准确、拍出来的画面是完美的,需要多次观看监控来调整。除此之外,拍摄时我们使用了很多的长镜头,从30秒到5分钟,长镜头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想要每一次的表演细节都做到完美,就只能通过反复回放,慢慢就养成了监控回看自己表演的习惯。
记者:像潘经理这样情绪稳定,时刻保持专业感的角色,您是如何把握的?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心里的支撑是什么?
佟晨洁:随着拍摄的不断推进,我最终与潘经理这个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观众可能通过我的表演能感受到,我变得更加沉稳和内敛了。我的焦虑也在高强度的拍摄之中被缓解,我更加自信,最后内心充满了笃定。通过与潘经理的相融,她也为我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坚韧。以前,我在遇到困难时也会急躁和焦虑,但她在至真园面临巨大危机时仍能保持镇定,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
记者:《繁花》中,您特别喜欢的一场戏是什么?为什么?
佟晨洁:我最喜欢的是我的“终场戏”。在这场戏中,潘经理在至真园关灯、锁门,她的离开也象征着繁华的黄河路的落幕。再者,潘经理作为李李身边最亲近的人,她和景秀之间的一段对话也是对李李和宝总故事的一种补充,所以这场戏很重要。景秀说“黄河路不响”,潘经理回了一句“不响最大!”
和辛芷蕾演对手戏内在表达更多,面对王家卫导演也会紧张
记者:如何评价您和辛芷蕾扮演的李李的对手戏?
佟晨洁:生活中,她很活泼、不拘小节,所以我们很合拍。但是导演要求她保持神秘,要安静下来去适应这个角色。所以,我们拍完戏后都是各自在自己的休息室,尽量不打扰对方。我们有一场比较特别的对手戏。潘经理站在至真园里陈逸飞画作前驻足观看,一方面这说明潘经理见多识广,她知道这幅画很值钱;另一方面,通过这幅画她认可了李李的品位,对她产生了好奇,这也是她内心产生动摇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这场对手戏里蕴含了很多没有明说的信息点。
记者:大家都说,《繁花》电影感满满,这次您是否体验到导演拍摄时的“电影艺术”魅力?
佟晨洁:当然,从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这种魅力。剧中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刚刚提到的“不响最大”等等。在我看来,电影台词与电视剧台词完全不同,它更注重传达一种意境,而不是像“在哪儿”“做什么”这种详细的陈述。电影中的台词即使是寥寥数字也能让人物关系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另外,正是因为在画面的设计上花费大量时间和努力,《繁花》的灯光、美术和摄影也都表现得无懈可击,每一帧都很完美。前段时间,我们把电影院作为路演的场所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大屏幕可以更好地展示色彩、画面、演员的微表情等等。我也建议大家选择屏幕大一点的设备来观看《繁花》。
记者:分享一下跟王家卫导演相处的故事?
佟晨洁:初次见到王家卫导演时,我特别紧张,表演时几乎都在颤抖。在试镜过程中,王导常常只提供一个框架,要求我们进行即兴表演。有一次试镜结束后他把我拉到旁边说:“佟晨洁,你必须找到自己的戏路。”在他的推荐下,我去看了好莱坞女演员安杰丽卡·休斯顿的几部电影,看完后就大致明白自己的表演方向了。进组以后,我发现有很多走路的戏份,于是我问王导:“这个角色是不是走着走着就演完了?”他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那倒也不是。”这件事还挺有趣的。此外,我非常感激王导把“不响最大”这四个字留给了我。其实潘经理这个角色并不那么“绚烂”,反而更像是“绚烂”背后的一块“底子”。结局,导演抹掉了“色彩”后,把这块“底子”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不响最大”这四个字就像是黄河路的落幕,所以我很感谢王导。不只是我,就像演员胡歌形容跟着王导拍戏是“繁花电影学院”,我们每一个演员都像是王导的学生,在“繁花电影学院”里真的学到了很多。
记者:当模特的经历,对您当演员有帮助吗?
佟晨洁:我表演素材的积累是来自于我人生中的种种经历。比如,当我要饰演一个大堂经理时,我就会回想我在餐厅里见过的大堂经理的样子。当模特的经历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我表演素材的来源。
记者:未来,您有哪些职业规划?
佟晨洁:未来的工作仍然以表演为主。有些网友在《繁花》播出后表示没认出我来,我有些暗爽。在拍摄完《繁花》之后,我已经主演了两部电影,目前正在进行一部新的电视剧的拍摄。未来会继续努力,也期待到时候能听到来自观众的新的反馈。
海报|张莉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 实习生龚柔佳)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