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从“韧性”到“韧性安全” ,武汉抢抓系统性、重塑性机遇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4-03-04 06:4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从“韧性”到“韧性安全”

  ——武汉抢抓系统性、重塑性机遇(下)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筑牢安全之基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对身为重镇的武汉来说,统筹发展和安全,蕴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重塑性机遇: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武汉科教人才优势突出,锻长长板,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会更厚实;

  外部环境变化带来冲击挑战,需要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倒逼所有地方发展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武汉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了更强劲的驱动力;

  维护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武汉光电子信息等关键产业获得各种加持,发展条件愈佳……

  办好保证国家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武汉在韧性经济发展、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大有可为。

  聚链成势

  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有限公司。

  继去年底两批113辆整车出口后,3月,武汉路特斯又将有160辆整车发往欧洲市场。

  过去,海外车主要想购买一台“武汉造”新能源汽车,从下单到提车需要3个月,而如今最多只需要25天。

  改变这一局面的,是去年4月在武汉经开区挂牌的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公司。公司总经理苏耀堂介绍,过去汽车出口,需要海外经销商先支付定金,再由整车厂排产,然后运输、交货,“现在,依托我们成熟的海外渠道和供应链服务,可预先获取订单需求,实现产品前置,大大缩短了交付时间”。

  供应链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

  武汉是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点城市。把握国家总体要求带来的机遇,武汉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2021年和2022年,武汉先后获批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从地理优势来看,武汉东连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交通优势突出,战略纵深大、市场腹地广,具有重塑传统物流和供应链模式的优势。

  从产业优势来看,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系相对完备,拥有工业41个门类中的36个,还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不断集聚优质要素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

  在上游生产制造端,长江汽车供应链同样在发力。

  “汽车制造企业采购钢材等原材料,通常需要提前30天全款支付,不仅账期长,而且价格波动大。”苏耀堂介绍,通过供应链平台,企业只需支付保证金“锁价”,就能实现“预涨不涨、预跌反贴”。去年,长江汽车供应链与东风商用车公司一级供应商合作,成功帮助企业降低了3%至5%的采购成本。

  2023年,长江汽车供应链实现营业收入近27亿元,服务链上企业近150家。接下来,该公司规划与主机厂合作,在出口目的地国合资建厂,实现整车与关键零部件协同出海,推动更多“武汉造”汽车走向全球。

  除长江汽车供应链外,湖北国控、湖北楚象、华纺链、九州医药等重点供应链平台在武汉聚焦发力,链接全球资源,赋能武汉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华工科技,技术人员在测试载板成品缺陷激光标识设备。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时走进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他指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月26日,记者走进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最先进的光纤拉丝生产线飞速运转着。作为全球唯一掌握3种主流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其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产销量连续30年居全国第一。

  “我们一开始进行产品研发时就瞄准了‘路’,不仅要研发产品,还要研发做这种产品的设备,产业链上的其他配套也要跟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昕说,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在距其不到10公里的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生产车间里高速光模块生产线昼夜不停。公司副总经理卜勤练介绍:“我们具备从前端芯片开始开发的能力和技术,并向下游延伸至应用,战略性、系统性地布局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武汉市已拥有多个百亿级光通信领域的企业,集聚了长飞光纤、烽火科技、海思光电子、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正牢牢把握住光电子信息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话语权。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武汉作为重镇,必须发挥好自身优势,切实承担起在维护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的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水清安澜

  两头江豚正从在建的双柳长江大桥前游过。

  最近,在武汉双柳长江大桥施工江段出现了一群久违的精灵——长江江豚。对环境极度敏感的江豚,为何会在施工现场附近“安家”?

  中交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陈诚解释道:作为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双柳长江大桥选择“一跨过江”,避免了水中施工,不惊扰江豚。

  水中是嬉戏的江豚,水上是施工中的桥梁。在这里,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在长江岸边,他要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长江、汉水穿城而过,166个湖泊、277座水库星罗棋布,水域总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0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武汉人,最懂水的分量。

  武汉水资源禀赋优越,但也脆弱。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赢得今后高歌猛进的发展机遇。

  推进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启长江十年禁渔、以“雷霆之势”掀起岸线整治……作为长江中游唯一的超大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一江清水东流。近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已稳定保持在二类,为20年来最优。水清了,江豚在武汉从“稀客”变成了“常客”。

  治荆楚必先治水,水是武汉最大的资源禀赋,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是城市的基本安全底线。

  2月28日,江夏区金口长江干堤边,鲁湖泵站新建工程现场施工繁忙。武汉今年将推进包括鲁湖泵站在内的488个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建设项目,同时全力推进6处堤防建设、6处排涝泵站建设、1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

  水的问题,表象在河湖,根子在流域。武汉以流域为单元推进综合治理,守护湖泊健康。

  2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墨水湖时看到,去年底完工的墨水湖水体提质及生态修复工程新建的水质净化设备正将湖水不断抽吸、释放,通过过滤沉淀,活化湖水、提升水环境质量。两部设备,每日可完成6万吨湖水净化处理,每90天可将全湖湖水整体净化一次。

  “家门口的墨水湖越来越清澈透亮,亲戚朋友过来都很羡慕我们。”今年春节,家住汉阳区水墨清华小区的何先生几乎每天都带着亲朋好友,来到墨水湖畔赏景休憩。

  杨泗港都市T台篮球场上,市民吹着江风打篮球。

  日益优化的长江生态,正回馈着保护它的人们。

  气温日渐转暖,位于汉阳区的杨泗港都市T台“国风”篮球场近日“火热”起来,不少市民来此运动游玩。

  武汉积极推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江滩资源,构建“水、岸、滩、城、人”和谐共生的连续开放亲水空间。长江武汉段已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

  美丽风景也是美丽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加速聚集。

  举湖北省、武汉市之力重磅打造的武汉新城,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两市,将梁子湖、严西湖等湖泊湿地环抱其中。

  新年伊始,一批批新质生产力重大项目,加速奔涌至武汉新城。1月19日,海尔华中生态研发中心签约落户,以海尔产业链需求推动创新成果在武汉新城转化;1月5日,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同时建设高端射频滤波器生产基地……

  营商环境优,生态环境美,这座瞄准“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的新城,正不断奔涌向“新”。

  船来船往的武汉阳逻港,一片繁忙。

  红绿涂装的“华航新能1”货船静静停靠在泊位上。这是湖北首艘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船,没有柴油机的轰鸣和阵阵黑烟,依靠船尾设置的4个箱式电源,就能破浪前行。

  如今,阳逻港区已实现岸电全覆盖,船停靠时接岸电,可以节约30%的燃油。而在以前,船靠岸停泊是需靠柴油发电的。到港船只的污染物也禁止入水,要“全上岸”。去年,阳逻港二期码头顺利通过评审,成为湖北省首个“四星级绿色码头”。

  水绿了、岸净了,江上的绿色智能船舶多了,水里的柴油味道淡了,岸边的欢声笑语多了。

  除水之害,得水之利,显水之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美丽江城,必定更加生机盎然。

  韧性之城

  雪后,汉口江滩变身“滑雪场”。

  春节前后,武汉接连遭遇两场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城市一夜覆白,不少列车停运、航班取消、高速公路关闭……

  如今,道路车辆川流不息,工厂开足马力机器轰鸣。

  武汉在经历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的“压力测试”后,有力抵御住冲击,生产生活秩序正常,城市发展的步伐没被打乱。人们对城市的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知。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与此前提出的“建设韧性城市”相比增加了“安全”两字,蕴含着深刻而富有战略的意义。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打造韧性城市作为完善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内容。之后,“韧性城市”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两份重要文件。

  在工程力学领域,韧性指“回到最初的状态”。“韧性城市”则强调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的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后,特别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时,能够抗压、存续、自我修复,继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外部风险不由我们选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保证城市在风险发生时,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修复、回原、发展。

  2月23日,黄孝河路竹叶山公交站,江岸环卫重装突击队队员们合力铲冰,方便市民出行。

  “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武汉的必答题。

  答好必答题,是责任,也是机遇。

  ——让公共卫生体系更有韧性

  “环境好、设备好,体验好!”2月28日,市民刘女士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一连用“三个好”点赞。这里原是仅有一层楼的老旧建筑,后改造成三层楼,功能分区明确,设备齐全先进。患者挂号、检查、治疗等都可“一站式”完成。

  除完成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外,武汉还着力完善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和智慧化预警信息系统,建成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建成28个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

  ——让公共基础设施更有韧性

  加快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去年10月,武汉举行项目推介会,涉及文旅、城郊大仓等23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被推介。会上,20个“平急两用”项目业主单位与6家银行达成合作意向,涉及的20个项目计划投资金额132亿元,授信签约金额74.5亿元。“武汉将合力建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规划联审、施工图联审和联合验收等机制,项目审批能减则减、能快则快,推动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让城市更平安

  “有不少骗子冒充老板要财务人员转账的,请不要上当受骗。”春节前,江夏区阳光创谷产业园不少企业的财务人员收到了江夏区公安分局庙山派出所民警李丹的微信提醒。李丹值守的警务站就在产业园附近,24小时有人值守,服务包括腾讯武汉在内的周边40家企业。“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警务站,太有安全感了。”产业园内一家企业负责人说。2023年,庙山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三获“长安杯”,五次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2023年又入选“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平安,已成为武汉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武汉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不断优化的法治服务、及时解纷的和谐氛围和持续稳定的安全环境。

  ——让城市更智慧

  数字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在城市场域中契合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获得极大提升。

  2023年12月31日晚,跨年夜,武汉市众多热门商圈人流如织。当年建成投用的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简称“市城运中心”)也迎来了首场“硬仗”。

  当晚8时许,市城运中心一楼指挥调度大厅内灯火通明,数十位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紧张忙碌着,大厅内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市气象、交通运行、保供、重要区域大客流等情况。

  “下午4点半左右,中心监测到江汉路步行街流动人数已达到提前设置的预警人数的140%,随即开展数据研判并第一时间上报信息。”市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上报后,相关部门即刻按照预案部署行动,整个反应和处置速度快,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去年8月进入实质化运行的市城运中心,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感知、预警、处置”三大功能板块,推动加速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运用实时数据动态指挥城市运行,探索城市现代化、数字化治理新路径。

  目前,市城运中心已接入14个部门专业系统,累计汇聚公安、城管、卫健、水务、应急等68个部门的141亿条数据,实现感知能力实时对接,397项城市动态体征数据结合预警模型,加速成为协调各方、推动实现“一网统管”的中枢大脑,为城市治理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决策支撑。

  去年6月,《武汉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以“数字赋能”建设经济一线城市,明确未来三年目标: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服务一个人,全面治理一座城。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武汉努力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二者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郝天娇 稿件统筹:胡雪璇)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