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中组部、中宣部公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全国32人入选,潘凌壮是湖北唯一上榜者。
29岁的潘凌壮是武汉市硚口区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科副科长。
扎根基层5年,潘凌壮大胆创新、步履不停,积极推进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三甲医院合作,请来16位名医博导、91位医学博士下沉社区坐诊。
“这份荣誉代表着党对基层公务员的关怀和重视,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将始终牢记服务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2月2日,潘凌壮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冲在抗疫一线的“先锋”
潘凌壮一米八的大个子,一张娃娃脸,腼腆的邻家男孩形象。
201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入职上海一家外企的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湖北,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潘凌壮和同事们日夜鏖战在抗疫一线。
忙隔离点布置、忙病患转运……疫情初期,有时人手不足,潘凌壮会主动承担隔离点消杀工作。在凛冽寒风中,每一趟消杀都要3个多小时。消杀结束后,他隔离服里的内衣被汗水浸湿,拧得出水来。
没多久,持续负重抗疫的他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隔离住院期间,他克服胸闷、咳喘等不适,坚持远程办公。康复后不到一个月,他“火线复出”,向组织请战再上一线。
去年5月,武汉开展全民核酸检测。最初两天为抢时间,辖区医务人员都是手工输入居民信息,常有笔误、错漏。潘凌壮及时调整录入方式,紧急采购一批身份证读卡器,通过信息化录入,核酸检测速度大幅提升。
今年8月,硚口区再次开展全民核酸检测。潘凌壮又一次扛起大旗,到采样点查漏补缺,到检测机构协调督战,搬运物资,搭建遮阳棚……
在检测机构,他和检验员彻夜坚守奋战,实现“点位搭建-居民发动-核酸采样-样品送检-结果汇总”全流程加速度推进,3天内完成了辖区66.72万人的检测任务。
“身为卫健部门公职人员,责任重大,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全力应对,这是分内职责。”潘凌壮说。
当好健康枢纽,请名医进社区
“同济医院专家下社区坐诊,还免了挂号费,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实惠和便利。”12月2日,在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岁的吴次生老人对记者说。
同济医院心血管病专家、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专家、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武汉市中医院脑病科专家……在该中心,周一至周六都有专家坐诊。
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全年门诊量从三年前的2万人次增长到6万多人次。
这背后,离不开潘凌壮和同事们的反复调研、大胆探索。
2017年起,硚口区开始推进医联体建设,打通居民就医难的“最后一公里”,这是潘凌壮的主要工作之一。
他从医疗资源最富集的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手。通过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他找到社区居民需求最强烈的专科方向:儿科、中医科。
为了将专家们请进社区,他带上工作方案,频繁往返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三甲医院。专家们平日教学、工作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见面,潘凌壮就守在医院,有时一等就是3个多小时,才能与专家见上面。
运用同样的方法,潘凌壮为不同中心找到细分科室的发展方向。3年多来,潘凌壮请来16位蜚声业界的名医博导、91位医学博士,共同打通了辖区66万余名居民就医“最后一公里”。
目前,硚口全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同济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省中山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市肺科医院等单位开启合作,内分泌、心血管、脑血管、呼吸、中医药、儿科等12个专家工作室在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
“名医名家定期来坐诊,填补了社区医疗上的服务空白,让居民少跑路。”在潘凌壮看来,越来越多的小病在基层得以解决,等于打通了健康中国行动的“最后一公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值班编辑 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