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武汉这样干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4-09-24 11:0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记者唐婕 通讯员胡刚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每天关注空气质量了。”近日,在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工程师钟章雄监测各项数据时感慨。他进一步解释道,“去年,全市有289天空气质量优良,PM2.5平均浓度降了60%,‘武汉蓝’、好空气早已成日常,自然不像以前那么受关注。”

  9月23日,在“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生态环境专场,一则《“云在蓝天水在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视频报告,描绘了武汉的生态之美。随着武汉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座城市的美好环境正成为广大市民幸福的日常。

  208个监测点,全天候“把脉”空气质量

  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被称为“大气超级站”,能够实时监测1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为我们摸清各类污染物排放情况提供准确数据。

  钟章雄告诉记者,不止有“超级站”,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208个,实现国控、省控、市控、区控、街道(乡镇)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能24小时监控周边区域空气质量。

  武汉科学治气,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化和精准化。视频截图

  “我们注重科学治气,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化和精准化。”钟章雄介绍说,升级版“大气超级站”即将启用。市生态环境局还与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量子激光雷达在大气污染溯源监测的应用示范项目”。

  据悉,项目利用走航监测车定期对重点区域开展监测,打造集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时数据、异常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气污染防治数智化平台,能有效融合卫星遥感、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等多源监管数据,借助无人机飞检、量子科技溯源、大数据协同分析。“如此一来,实现了区域污染精准排查、靶向治理,让大气污染无所遁形。”钟章雄说。

  净化水厂修在公园地下,黄孝河变身景观河

  长江江豚频现武汉,万千鸟类栖居天兴洲……近年来,武汉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武汉用实际行动,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绚丽名片。

  在黄孝河边清廉公园,每天一到傍晚,夜跑、遛狗、跳广场舞……广场上热闹非凡。

  在他们的脚下,是占地2.9万平方米的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各类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正在高效运转。

  昔日的黄孝河,如今变身为水清岸绿的“景观河”。视频截图

  净化水厂上面建公园,这里是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所在地。2019年起,武汉市针对黄孝河、机场河黑臭水体问题,多管齐下开展污涝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正式投运近两年,这项生态工程的效果正在显现,处理污水总量达6681.3万吨。

  “城中污水到这里,就被全部截断,要经历预处理段、生化处理段及深度处理段等重重关卡净化,出水标准为地表水准Ⅳ类。”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黄机二期项目工艺总监陈俊介绍,每天10万吨的污水都在这里被处理净化,为黄孝河明渠注入源源活水。

  昔日的黄孝河、机场河,如今终于变身为水清岸绿的“景观河”。在素有水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24年度IWA全球项目创新奖上,该项目一举斩获“卓越的项目执行与交付”类银奖,探索出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的“武汉模式”。

  为土地“祛毒疗伤”,10年修复34个污染地

  记者从报告会上获悉,10年来,我市累计完成34个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42.7万平方米。

  “汉江湾”是承载着武汉人“工业记忆”的土地,也曾饱受生态、发展之困。2008年硚口区全面启动了化工企业搬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功能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开启了汉江湾转型之路。

  中国能建葛洲坝生态环保公司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陈一文介绍道,2020年,该公司正式启动汉江湾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热脱附技术、微生物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等,完成了一期力诺地块、二期无机盐及环宇化工地块的修复工作并已经验收。

  经过修复整治的汉江湾,已成为硚口人乐享生活的好去处。视频截图

  项目验收交付两年后,陈一文重回无机盐地块。蓝色围挡后,塔吊挥舞、机械车穿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看到治理后已焕然一新的土地,陈一文感慨万千:“周围的环境变化也很大,现在走两步就是江滩公园,绿色生活已在眼前。”

  如今,经过修复整治的汉江湾,已成为硚口人乐享生活的好去处。“未来,我们还将积极投身建设汉江湾城市副中心,助力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典范。”陈一文对这片土地充满信心。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徐嘉潞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