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巴公房子变身高端酒店,武汉要再造一个“外滩”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4-12-14 18:06 来源: 九派新闻,九派新闻
【字体:

  近日,巴公房子归来,变身武汉风貌巴公邸酒店开业迎客。

  酒店单间标出8888元的夸张价格。这个价格虽有噱头之嫌,却昭示了其所在汉口历史风貌区的“野心”。

  作为武汉2020年启动的城市更新项目,涵盖黎黄陂路、咸安坊等老街区的汉口历史风貌区,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与商业改造,正计划塑造成武汉最独特的消费新高地。

  ▲ 巴公房子。 图源 九派新闻

  2020年,武汉启动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升级项目,巴公房子就在其中。

  在鄱阳街、洞庭街与兰陵路交会处,砖红色的巴公房子横跨在马路中间,像扬帆的船,格外亮眼。这座当时汉口最大、最高级的公寓楼于1910年修建。

  20世纪50年代,巴公房子成为普通居民楼。到十几年前,这里住着200多户租户,居民众多,建筑内部拥挤。房子一楼为商用,开了多家餐厅,营业高峰期烟熏火燎,房子内部为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

  年久失修带来的安全隐患、生活不便,让这一片区的多处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刻不容缓。

  武汉出台《汉口历史风貌区实施性规划》,启动该片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项目。

  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对整个片区功能重置、形象重塑,导入新业态。

  伴随着城市更新,老房子、老街巷因变换用途“活了”。

  黎黄陂路被打造成聚集咖啡馆、展览馆、博物馆的休闲街区。

  咸安坊焕然一新,引进餐饮、艺术空间、茶咖等现代生活业态。咸安坊被称为“里份建筑博物馆”,是汉口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份住宅区,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

  该片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从历史建筑转为消费场景,助力武汉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武汉于2023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布局消费场景新地标,建设汉口历史风貌区等“两江四岸”核心地标,形成世界级历史人文旅游集聚展示区。

  沿江的近代建筑群转变为消费新高地,已经有了成功经验。

  上海外滩可以说是“佼佼者”。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上海外滩矗立着52幢古典复兴大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

  1873年原英国总领事馆(今外滩33号)建成,1929年上海第一座超过十层的摩天大楼(今和平饭店)出现,外滩经过多年的城市更新,已是知名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金融集聚区。

  2009年,外滩金融集聚带南拓。外滩建筑群中,用于居住、机关办公的大楼“腾笼换鸟”,成为金融机构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巢”。

  2010年,世博会前外滩综合改造。在守护城市历史的同时,这张名片不断被擦亮。

  外滩在百年金融街的底子上,添上国际一线品牌的奢华,与南京路构筑成“南京东路外滩商圈”,不局限于吸引外来游客,对本土高端消费人群也产生了吸引力。

  历史建筑群给外滩带来独特的魅力,会让消费者加上“滤镜”,而不断创新和更新,才能保持这种魅力。

  创新让外滩成为上海夜经济“风向标”。

  据文汇报报道,2024年上海夜生活节期间(6月1日-9月30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为1852亿元,夜间消费占比总体消费为26.7%,同比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

  获选“2024夜间经济优选城区”的黄浦区,很早就开启夜晚“限时步行街”的探索。外滩枫泾路这条小马路,在周末夜晚成为热闹集市,随后上海将其在各区复制推广。

  不断更新,给外滩带来更多消费场景,增强了消费功能。

  上海市与黄浦区,正联手推动整个外滩区域的焕新。今年5月,上海外滩又一历史建筑老市府大楼,历经10年打磨后回归,将引入总部办公、高端零售、画廊、餐饮等业态。

  近两年,黄浦区先后焕新了外滩·中央、洛克·外滩源等历史街坊与建筑,引入新业态,让城市空间更有吸引力。外滩·中央的玻璃穹顶下,集聚了南京东路上的游客;洛克·外滩源成沪上艺术爱好者的打卡点。

  上海市政府官网文章表示,未来的外滩,将与黄浦滨江、南京东路、苏州河等区域联动发展,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影响力;加强商业消费功能,位于南京路沿线的170街坊项目,将更新成为外滩—南京路的重要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外滩六公里的武康路,有与巴公房子相似的武康大楼,也在城市更新中打造消费场景,成为“亿元街区”。全街区入驻企业2023年税收超1亿元,政府积极与品牌方沟通引进首店,助力“亿元街区”打造。

  不是所有的近代建筑,都能成功改造成消费场景。

  以天津为例。

  拥有600多年建城史的天津,历史文化遗产丰厚,有保留近代建筑群风貌的五大道街区。不过,五大道街区并没有成为知名消费地标,更多发挥的是旅游功能,让游客打卡参观。

  天津对于小洋楼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多是在招商引企,找到合适的企业入驻。

  武汉汉口历史风貌区与上海外滩,走的是相似发展路径。

  圣教书局、保安洋行、汉口景明大楼等汉口历史风貌区的历史建筑,见证了汉口百年的繁荣,也是武汉独特底蕴的沉淀。

  当时的夷玛街,即如今的黎黄陂路,方圆近3公里内,有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00多家洋行,被称为“汉口外滩”。

  武汉沿江一带曾是华中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江岸就是武汉金融商贸繁荣的缩影,聚集了银行、钱庄。

  历史上拥有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30家外国银行和40家本地钱庄,是当时知名重要进出口商埠。

  现在,两个老城都在新生,加速“上新”商业项目,提升百年建筑的活力和价值,打造消费新地标。

  那么,汉口历史风貌区凭什么向上海外滩学习?

  汉口历史风貌区所在的江岸区,地处长江北岸,是武汉的经济、文化和娱乐中心。

  先看经济实力。

  汉口历史风貌区与上海外滩同处于沿江地带,拥有较多金融机构、高端住宅区。

  据湖北新闻报道,目前,武汉市年纳税超亿元的楼宇已超过一百座,数量居中部第一,其中四分之一聚集在江岸区。

  再看娱乐和消费场景。汉口历史风貌区有两个高人气的商业街区:武汉天地和江汉路。

  武汉天地保留了9栋历史老建筑和60多株原生梧桐树,打造出新潮商业街区。

  江汉路商圈是武汉百年商脉起点,是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烟火气的百年老商圈。

  2023年,武汉天地年销售额38.1亿元,江汉路的武汉M+购物中心年销售额41亿元,两家商场的年销售额都进入了武汉前十。

  在文化优势上,汉口历史风貌区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64处,各类文博场馆21家,优秀历史建筑128处,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的18处,占全市的90%。

  城市空间影响着人们的文旅体验。

  江岸区沉淀着老武汉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建筑、老街区成功转型,带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体验,唤醒了对老武汉的记忆,也助力城市更新和发展。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