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地上爬,太脏,快起来”
“玩什么沙子,弄到眼睛里怎么办”……
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健康的担忧
常常阻止他们接触
看似“不卫生”的环境
然而
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
孩子日后的脾气暴躁、多动、
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或许与这些早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警惕感统失调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01
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在处理和整合感觉器官信息时出现障碍,可能导致运动技能、平衡和手眼协调等方面的困难,进而引发学习、专注力、姿势控制、小肌肉协调、情绪、生活功能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感统失调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包括遗传、早产、宫内发育迟缓、胎盘老化、出生前胎心降低、妊娠期间长期卧床及滥用药物等;
后天因素则涉及游戏时间减少、活动空间受限、生长环境单调、家长过度保护、隔代养育缺少陪伴、活动较少等。
许多家长关心,感统失调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专家指出,感统失调并非疾病,它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而是大脑与身体各部分协调出现了障碍。
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儿童感统失调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专家提醒,12岁前是纠正感统失调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一时期,纠正难度将大大增加。
02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警惕感统失调
前庭觉失调:平衡力差、易摔倒、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有攻击行为、方向感不好、情绪不稳定、过度寻求旋转和摇晃等刺激;
本体觉失调:动作笨拙、协调能力差、坐不直;
视觉失调:对光线和颜色敏感、阅读困难、无法理解阅读内容、经常写错字、丢字漏字、无法准确判断距离;
触觉失调:难以感知他人触摸或温度、喜欢触碰别人的东西,社交能力差;
听觉失调:对声音反应异常、无法认真倾听理解、交流反应慢。
03
如何干预感统失调?
①专业感统训练
许多家长对于感统失调的了解不足,常误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会好转,实则不然。事实上,孩子年龄越小,进行感统失调训练的效果越显著。
专业的感统训练包括平衡木训练、旋转木马训练、吊床训练、触觉球按摩、视觉追踪训练、听觉辨别训练等。这些训练旨在激发孩子的感官功能,引导其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这是一套系统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②家庭感统训练
家庭教育环境是感统训练的重要基础,它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感和稳定的成长空间。在感统训练中,父母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参与户外活动,让他们接触丰富多样的触感材料,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耐心地教导孩子说话、写字等基本技能。通过这样的家庭支持,孩子的感统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预防感统失调的建议
孕期注重优生优育,定期产检,保持适当活动,注意药品使用和病毒防护,可以选择柔和的音乐进行胎教;
在婴儿期,应避免长时间怀抱,以免影响婴儿自主运动的发展,适时引导婴儿进行爬行、翻滚等动作训练;
尽量减少将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的情况,父母应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增加与孩子的对话和互动;
向孩子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和图案,利用多样化的玩具来刺激孩子的感官发展,并适当与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游戏;
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新环境,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与其他同龄儿童进行游戏和互动。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策划:吴银 文:祁燕 实习生:韦莉莉 制作:高阳)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