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 熊美琪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观察真实的社会,触摸城市发展的温度,思考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作出贡献。”3月10日,在谈到参加“‘青春华章·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202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湖北行”活动的感受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皓一如是说。他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在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青春华章·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202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湖北行”活动中,王皓一(左一)和实践团成员在武汉两点十分动漫公司调研。王筝 摄
记者采访得知,这不仅是王皓一的实践感悟,更是他一直以来的实际行动。自202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以来,王皓一就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多个社团,并在寒暑假随学校的各个实践团前往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湖南怀化、山东临沂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王皓一说,2024年暑假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综合治理处信访办的社会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政府工作的严谨与细致,以及信访工作在促进群众与政府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向包工头讨薪的农民工、反映市政规划瑕疵的小商贩、反映楼盘“货不对板”的住户……王皓一回忆,在实践期间,他接待过很多不同的人,但所有反映问题的人中,给他触动最大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
王皓一介绍,为了工作和方便孩子上学,这位妈妈之前在临港新片区买了房,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延期交房一年,相应的房产证也推迟办理一年。她来到信访办反映问题时,房子已交付,但房产证要等到年底才能办理完成。当时她的孩子在原学校读完了一年级,由于夫妻俩都已经搬到了临港新片区,所以希望孩子能够就近入学,但上海市的转学政策是一定要有房产证,他们的情况是“有房无证”,“也就是说房子可以住,但孩子无法入学,而孩子原来就读的学校在宝山区,这就意味着这位妈妈每天要往返很远的路程去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王皓一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综合治理处信访办开展社会实践。王皓一供图
经过一番沟通,王皓一记录了这位母亲的身份信息、诉求要点及关联单位,采用“倾听—复述—确认”三重核对机制确保了信息准确性,完成了此次信访接待,并告知她耐心等待相关部门的答复意见书。最终,这位母亲说着“谢谢你们”,走出了信访办。王皓一说:“这不仅是一份社会实践,更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参与。”
王皓一说,在这次实践中,他亲眼见证了信访干部们如何耐心倾听每一位来访者的诉求,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群众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尝试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为他们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他表示,虽然实践只有短短一周,但他对政务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希望未来能够把所学所得转化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努力成为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优秀人才。
“‘青春华章·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202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湖北行”活动中,王皓一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王筝 摄
目前,王皓一在北京大学学习俄语,因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与语言学及区域国别研究相关,他选择辅修了蒙古语,课程进度正处于第二学期。被问起选择专业的初衷,他说当时所想的仅仅是“不排斥学习一门语言”,但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如今他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在我脚下,祖国在我心中”的人才培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如果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但也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皓一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希望未来能够在解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找到语言学习的深层意义。
王皓一表示,这次在武汉参加“‘青春华章·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202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湖北行”活动后,他更坚定了深入基层、投身社会的信念。“我们需要走出去,不只是走出学校,还要走出我们的想象,要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到路边灶台、走到田间地头,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看见真正的生命。”王皓一说。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熊展平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