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万凌 通讯员田勇 田红霞
“五一”假期将至,在外地打工的江夏人刘建红回到老家五里界街锦绣村,望着春申路旁古色古香的“江夏里·武汉老码头”牌匾和小桥流水环绕的连片木屋,他惊讶不已:“半年前,这里还是一大块荒地,这么快就变成文旅街区了。”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复刻码头原貌。
村“两委”多次前往长沙 招引文旅项目
2022年,锦绣村委会将一片荒野泥地改造成春申湿地公园,成为远近有名的休闲胜地。村里的老人感受到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纷纷喊子女回来就近上班。
可没有产业就不能提供就业岗位。锦绣村党支部书记刘兵深知要想让村民过上富裕日子,必须发展村集体产业。2023年,锦绣村集体成立武汉泉井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刘兵说,当时,村“两委”班子里没人懂经营,也不知道该怎么谋划项目。直到一位老板来村里考察,提出租两栋老屋开民宿,瞬间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只租两栋楼太少了,最好连片流转土地。”
当年,在那位老板的引荐下,锦绣村“两委”班子到长沙考察湘江里、南岳里等多个文商旅项目,其中湘江里老渔村项目让刘兵眼前一亮,“这里的地形地貌跟我们村很像。”
回家后,锦绣村“两委”逐级汇报考察成果。江夏区积极联系长沙市天心区,辗转找到湖南省有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刚开始,我们以为刘书记他们只是来学习,并没有合作的打算。”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赫荣寰说,没想到他们在几个月内多次往返武汉和长沙之间,登门介绍锦绣村的情况,因此团队决定到江夏实地考察。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街区内仅小吃就有100多种。
村民外出考察打消投资顾虑
湖南有里团队来到武汉,一待就是一年。他们考察了武汉各大景区并查阅武汉和江夏的地方志,最终决定以码头文化为内涵打造一个体现长江流域特色和老武汉民俗的文旅项目。双方一合计,项目总占地面积110亩,需要投资数千万元。
刘兵说,对于开发旅游项目,一开始村民反对的呼声较大,怕人财两空。村“两委”班子成员便上门解释合作协议的条款,强调项目上马后,村集体不光每年有300万元的保底分红,还能为村民提供200个就业岗位,而且这个项目能用几千万元的投资带来上亿元的村集体资产。
村民们一听前景可观,态度有了松动。随后,村“两委”组织部分村民和党员代表到长沙、衡阳实地考察文旅项目,走访了解项目的经营状况,终于给大家伙吃了定心丸。
最终,锦绣村联合另外两个村共同投资2800万元,武汉市、江夏区和五里界街配建基础设施。
为了打造出独属于江夏的码头文化,湖南有里团队还跟村里老人了解到泉井刘湾过去有个码头叫郭家坡,从码头坐船经过武泰闸后就到了武昌城。
“在打造‘江夏里’的场景时,设计团队专门征求村民意见,大家一致提议还原郭家坡码头的面貌。”刘兵说。
游客来到江夏里·武汉老码头可乘船游览。
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为保障“江夏里·武汉老码头”项目5月1日顺利开街营业,4月29日下午,江夏区、五里界街和锦绣村的数百名党员干部在锦绣村集结,进行交通和人流压力测试。刘兵也忙得脚不沾地,反复跟运营方确认细节。此时距离项目动工不到5个月。
老武汉炖藕、武汉老味馆、五里界豆腐……看着一排排崭新的店招悬挂起来,赫荣寰告诉记者,“五一”期间,市民游客来到“江夏里·武汉老码头”,不仅能品尝到全国百余种特色小吃和院子餐饮,还能享受休闲娱乐、亲子度假、民俗文化和水上游览等多种项目。
此外,街区每天都安排了十余场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包括《江帆楚韵》《光影码头》《码头回响》《古剑渡鸣》等。通过纤夫拉纤、船工号子、对歌、戏曲等表演形式,观众将沉浸式领略独属于武汉的码头文化。
其中一家做非遗手工艺品的锦绣坊是锦绣村村民唐安心夫妻俩开的。“原来我们在外面打工,照顾不了家里老人。现在回来开店,真的很安心。”
在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有100多名锦绣村村民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或店面。
赫荣寰透露,未来,“江夏里·武汉老码头”还将开发住宿、露营和无动力游乐设施等项目,一定会带动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创业。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五一”期间每天都有演艺节目。张佩供图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徐嘉璐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