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合影。(陈惊涛摄)
5月10日,由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数智时代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工程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智能技术与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质量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彦博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相飞主持。
座谈会现场。(陈惊涛摄)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家体育总局、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州商学院等单位,以及来自武汉市社科院、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期刊社、研究生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彦博发言。 (陈惊涛摄)
在致辞中,刘彦博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面对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学校积极推进“智能+教育”战略,建设体育大数据研究中心、智能体育传播实验室等多个交叉平台,探索以信息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路径。他强调,此次研讨既是一次高水平的经验交流,也是一次聚焦问题的务实讨论,期待专家们围绕智能工具规范使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议题提出有价值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雷发言。 (陈惊涛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雷副编审指出,研究生教育应构建“智能赋能+学术规范并重”的培养体系,既要鼓励AI工具的合理使用,也要严守学术伦理底线。他提出应重点提升研究生的“智能素养+创新思维”,推动技术应用与学术原创有机结合。
华南师范大学邓星华发言。 (陈惊涛摄)
华南师范大学邓星华教授提出“工具无罪”的主张,强调AI技术可拓展研究边界,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人机协作意识。他建议高校系统开展AI辅助研究方法的培训,提升学生技术应用与判断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薛文婷发言。 (陈惊涛摄)
北京体育大学薛文婷教授结合优秀硕士论文答辩情况,指出体育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在“入主流”与“显特色”之间取得平衡,既保证学科广度深度,又要坚守“以体为本”的学科立场,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与研究规范性。
沈阳体育学院李芳发言。 (陈惊涛摄)
沈阳体育学院李芳教授指出,高质量学位论文必须体现选题的创新性、研究的规范性与成果的实用性。体育院校应立足“体育+传播”的复合型定位,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构建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体育学院刘红霞发言。 (陈惊涛摄)
沈阳体育学院刘红霞编审表示,应系统构建研究方法培训体系,强化导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引导作用。她强调,AI技术在提升研究效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学术风险,特别是在内容同质化、依赖性增强等方面的隐患不可忽视。导师应帮助学生厘清智能工具的边界,把握学术规范与技术便利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质量提升的良性互动。
天津体育学院赵晶发言。 (陈惊涛摄)
天津体育学院赵晶教授从学术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她提出,学术论文应以思想性引领创新突破,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确保学术观点表达准确规范。在数智时代,智能工具应作为辅助而非主导,研究者需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与原创意识,重视科学思维训练与理论深耕。
西安体育学院冯加付发言。 (陈惊涛摄)
西安体育学院冯加付教授指出,当前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意识薄弱”的倾向,选题缺乏学术价值与现实关联,从而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误区。他强调,学位论文写作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夯实文献综述基础,构建清晰的学术链条。同时,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避免套用理论、重复论证。
云南师范大学张文鹏发言。 (陈惊涛摄)
云南师范大学张文鹏教授强调,高质量论文应具备“新度、角度、深度”三大核心要件。他认为,选题需立足学术前沿,紧贴社会需求;研究视角应精准独特,善于从“小切口”切入“大议题”;理论分析应层层递进,展现洞见与深度。他还鼓励研究生加强与期刊编辑的沟通,在学术规范范围内探讨论文表达与创新方式,提升投稿成功率。
贵州师范大学罗琳发言。 (吕润泽摄)
贵州师范大学罗琳教授充分肯定了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在选题新颖性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当前部分论文仍存在“重描述、轻分析”的问题。她指出,研究不应止步于现象呈现,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与理论价值。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背景下,研究生应主动探索个性化的知识建构路径,将技术工具转化为学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广州商学院艾冬生发言。 (吕润泽摄)
广州商学院的艾冬生副教授从跨学科交流与多元融合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数智时代研究生培养的新挑战与新价值。他指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是推动学科交叉协同的关键抓手,在AI等新技术驱动下,研究生教育应注重综合能力与创新潜质的系统培养。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王光艳发言。 (吕润泽摄)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主任编辑王光艳强调产教融合对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行业适配度的重要作用。他表示,高校与行业之间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打破学术与实务之间的壁垒,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建、成果共用。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社长万晓红发言。 (吕润泽摄)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社长万晓红指出,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她呼吁教育工作者既要主动拥抱技术创新,更要坚守育人初心,通过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导学关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她强调,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既要发挥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更要重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相飞发言。 (陈惊涛摄)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相飞作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他指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仅体现学院研究水平与育人成效,更关乎学术生态的健康与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将坚持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并重,推动“数字技术+人文精神”“智能工具+独立思考”的双向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与学术原创能力。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