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茶香溢古道 路网织就乡村振兴新纽带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武汉

2025-05-20 20:1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通讯员刘诗雨) 端午出游去新洲旧街登山品茶,到问津书院寻幽访古吧。一条4.6公里的“茶乡大道”横贯问津茶苑,九大茶厂星罗棋布,品茶楼矗立云端;连接古时黄州府和麻城的黄麻古道早已重焕新生,从旧街直通新洲红色旅游公路、问津书院……“交通+产业+旅游”叠加效应加速释放,催生出一条以茶香为韵、古道为脉、文旅融合为魂的特色发展之路。

  樱花盛开时的茶山。新洲区供图

  樱花盛开时的茶山。新洲区供图

  茶乡大道溢茶香,铺就共富路

  雨后天晴,“茶乡大道”在湿润中泛着油亮光泽,如墨带般贯穿问津茶苑产业园,将园区自然分隔为东、西两片茶园。以“茶乡大道”为轴,5.7公里长的茶旅环线在东西茶园间挽起两道弧线,各画两个半圆再次连接大道。

  彩虹大道上的特殊“橘黄蓝”标识。通讯员刘诗雨 摄

  茶旅环线也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彩虹大道”,因其间双向车道线由橘黄蓝三种颜色组成。虽色彩不足七色,但在民间,这早是大家心中的“美丽公路”。

  彩虹大道上继续分出绕山小路,或登高望远,或茶楼品茶,都很方便。立于茶山之顶,山间氤氲着薄雾,山、茶、雾情景交融心旷神怡,对面山头“党建引领,绿叶生金”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天气放晴时,视野更开阔,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我们的市镇。”旧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彩虹大道特殊的“橘黄蓝”做“向导”,走在茶山弯弯绕绕的路上,根本不用担心迷路,有它你就能走回大道。

  路的智慧不仅在于通达,更在于“闭环设计”。每条道路深入山间,但最终都精准汇回主路,形成“进得去、出得来、看得全”的游览动线。这种“主次分明、外联内畅”的路网结构,既保障物流效率,又兼顾游客体验。

  五月采茶的农户。通讯员刘诗雨 摄

  这些道路有效解决了居民农户的生产出行难题,盘活了因交通不便而被撂荒的土地,集中连片发展成以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让“荒山”变成了“金山”,激活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目前仅问津茶苑产业园核心区的石咀、姚河和狮子岩3个村,创办了村集体经济、劳务、种植等合作社9个,茶叶种植面积超8000亩,年产值6000余万元,可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000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

  蜿蜒的彩虹大道是产业路、致富路。通讯员刘诗雨 摄

  茶山山顶。通讯员刘诗雨 摄

  黄麻大道焕新颜,创文旅新途

  黄麻古道在旧街地段全长5.3公里,连接旧街街道所在的四吴线和“新洲红色旅游公路一期”,从时间空间上,直接将旧街的文旅产业和红色旅游公路沿途景点,特别是将问津书院融为一体。

  “今年春天逛完热热闹闹旧街的花朝节,驾车几分钟就到了问津书院门口。”汉口的刘女士说。花朝节的热闹和这里的静谧让人如时空穿越。带着孩子,她在这里观子路问津之典,体悟圣贤济世襟怀。

  谁曾想到,这条曾经因地处偏远山区,年久失修,几近荒废的古道,如今不仅成为双向四车道柏油马路,更是促进“车轮上新经济”的重要一环。

  现今的黄麻古道连上了新洲红色旅游公路。通讯员刘诗雨 摄

  问津书院门口的孔叹桥。通讯员刘诗雨 摄

  连上“新洲红色旅游公路”的黄麻古道,能实现旅游公路沿途景点人流和旧街花朝节、茶旅游文化的双向融通,游客上午可能还在追寻红色印记,下午便能在旧街茶园体验采茶炒青的野趣。

  修路兴业富一方,促乡村繁荣

  近三年来,新洲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农村公路达128.441公里,为乡村发展铺就了“快车道”。2025年,新洲区将继续加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73.848公里,持续以路网升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茶山上的道路如蜿蜒玉带。(新洲区供图)

  连续多年的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为农村居民、城市游客创建了安全畅通、高效快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有效改善了乡村路网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我们要让每公里公路都实现更大价值,赋能乡村振兴。”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条条看似普通的农村公路,紧扣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打造“一程多效”的发展载体,促进当地茶叶产业+文旅创新的茶旅融合模式,成为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真正实现了“修一条路,兴一片业,富一方人”。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陈琦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