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通讯员 张娅菲)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每个物种都是地球“交响曲”中不可替代的“音符”!2025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武汉大学植物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博导万涛,应邀做客武汉科技馆品牌科普教育活动“遇见•科学大师见面会”,为观众朋友带来一场题为“生物多样性的时空之旅”的精彩分享。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面。”
万涛向观众简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其演化机制,深刻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猴面包树是植物界的‘绿巨人’。”
万涛以非洲代表性植物类群——猴面包树为例,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生存状态。有着“生命之树”之称的猴面包树外形如“倒栽树”,最大的周长达27.3米,最古老的猴面包树已有1600岁高龄……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让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非洲草原,无不为之惊叹。由于全球变化和栖息地破坏,部分猴面包树物种的个体数和适宜生境骤减,已有多种猴面包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万涛进一步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行动: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共同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了方向。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在探讨个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时,万涛鼓励大家科学、参与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互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积极参与,幸运观众还获得了万涛亲笔签名的科普读物《东非常见观赏乔灌木》。
此次科普教育活动不仅增进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和热情。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万物共生之美永续绽放。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互动问答——
现场观众: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物种?
科学大师:地球上估计有300万~500万种物种,目前已知的包含动物200多万,高等植物近40万种,其中微生物是种类最多的物种。
现场观众:除了被子植物还有什么植物?
科学大师:种子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现场观众:猴面包树从非洲漂洋过海到澳大利亚会存活下来吗?
科学大师:根据相关研究,猴面包树的果实看着很大,其实很轻,它的外壳非常坚硬,能够耐受海洋盐分的长期浸泡,非常有活力,如果漂洋过海到澳大利亚,可以存活下来。
——你知道吗——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协议文本,同年6月,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12月29日公约正式生效。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
►12月29日和5月22日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修改为每年5月22日。
►2030和2050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定了23项需在2030年达成的行动目标,以及4项到2050年实现的长期目标,旨在用25年时间遏制并逆转自然生态退化趋势。
值班编辑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