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一季”水果、“四季”生意,通山枇杷产业的“二次革命”

新闻中心 > 城市圈频道 > 咸宁

2022-03-14 19:33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杜培清 陈潇雨) 通山地处山区,是枇杷主要产区,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通山县将枇杷种植与生产当作富民的产业来打造,全县种植面积近30000亩。

  三月春浓,位于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四组的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基地,枇杷树郁郁葱葱,棵棵枝头挂果累累,此时正是合作社负责人袁观强最忙碌的时节。

  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袁观强到沿海的外企担任高管。尽管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打工只能富个人,办企业才能富乡亲。”1996年,他毅然辞职,回乡承包荒地种起了枇杷。

  3月10日,咸宁市科技局2022年送科技下乡活动走进通山县,省级科技 特派员、通山县大畈枇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观强对县枇杷协会会员进行枇杷春管技术指导。通讯员杜培清 摄

  袁观强发现通山主要栽培的是大五星、早钟六号等传统品种,大五星在 四川表现优秀,但在通山种植裂果率却高达95%;早春六号极怕寒冻,一遇冬雪,基地果树冻伤率高达70%。

  为解决枇杷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模式与技术落后等问题,袁观强与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在通山县建立白肉枇杷新品种“金水白”核心示范基地100亩。基地采用新型轻简化栽培技术措施,并通过进行测土施肥、生草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技术集成组合,熟化白肉枇杷生产技术规程,繁殖优质枇杷苗木50万株,技术示范1000亩,辐射1万亩,有效地提升了通山枇杷产业的效益。

  试种成功后,袁观强又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健全了“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枇杷种植乡土专家)”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成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年培育优质枇杷种苗20余万株。在他的带动下,通山枇杷种植户一下子增致近3000户,种植面积有3万多亩,其中大畈镇有1.8万余亩,产量有120万斤,形成了“户成林、村连片、枇杷满山野”的种植格局。

  枇杷采摘期短、运输难、新鲜原材料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怎样把“一季”水果做成“四季”生意?袁观强对枇杷产业进行了“第二次 革命”,从复合种养、引进深加工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多管齐下,构建枇杷全产业链。

  种植模式方面,合作社采取林下套种中药材、养殖“枇杷鸡”的模式,克服枇杷产业季节性短、亩均效益不高的短板。

  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挖掘产品附加值。2019年,引进八福康公司,结合传统丹方研发枇杷膏产品,加工鲜果40余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广东华星集团研发、生产高端枇杷酒和枇杷饮料,加工鲜果120万公斤,产值5500万元。

  把枇杷产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新建休闲采摘园10个、保鲜库三个、现代农业田间学校一个,每年采摘游客达5万人次,带动50家农家乐,将季节性的生意做成了全年生意。

  【编辑:熊展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