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稻鳝共育、稻鸭菇、稻鳝菇、稻菇、再生稻……仙桃“稻”出新故事

新闻中心 > 都市圈频道 > 仙桃

2022-06-20 11:30 来源: 仙桃日报
【字体:


  新理念,新品种,新种法,新模式。
  田里“做文章”,地里种好粮,做优一粒米。
  在仙桃,一方方最常见的稻田,正在“稻”出一个个新故事。
  这是仙桃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土地“含金量”的智慧担当,也是稳稳扛起“粮袋子”的生动实践。
  “稻+N”综合种养催生“万元田”
  一亩田,既种水稻,又养黄鳝、麻鸭、鱼蟹、河蚌等,收割后的稻草还能培育菌菇;一亩田,收获千斤粮、万元钱…… 仙桃稻田掘金,掘出“稻+N”综合种养新花样 。 6月15日,该市农业农村局盘点,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100万亩,其中30多万亩为“稻+”模式。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仙桃围绕稳粮提质增收持续发力,发挥平原湖区稻田和坑塘优势,推广“双水双绿”综合种养模式,既养出了绿色水产品,又源源不断出产优质稻。去年全市优质稻总产达55万吨。 仙桃香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珠三角和西南地区家喻户晓。在全国网箱养鳝第一镇张沟镇,头脑灵活的农民,种下秧苗后,把本土“大黄斑”鳝苗投放进水田,让仙桃黄鳝和仙桃香米搭档,相互滋养,一同成长。


  从种一粒好粮食到出一粒好米,诺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起集育秧、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特色优质稻全产业链体系。图为晶莹剔透、顺滑清香的再生稻米。
  “这是一本生态致富账。”仙桃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科科长葛永虎介绍,黄鳝活动促进禾苗根系生长,稻田为黄鳝提供仿野生环境。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稻米品质更高,加工包装后售价是普通大米的两倍,稻田黄鳝也贵出网箱黄鳝很多,测算下来亩均收入比仅种水稻多3000元。 “一田多获、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好收益,引发更多创新尝试。以科技为支撑,向稻田挖潜力,仙桃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米加工龙头企业,纷纷探索推广稳产高质、绿色生态、抗风险能力强的“稻+”高效种养体系。 基地示范,政府引导,力促“万元田”“吨粮田”连块成片。仙桃累计投入30多亿元,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积极实施优质稻工程,大力创建“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发展出“稻鳝共育”“稻鸭菇”“稻鳝菇”“稻菇”“再生稻”等系列高效模式,并在东荆河沿线形成示范效应。 (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全媒记者 尹立群 )
  稻鳝共育:“绿”“黄”互补 生态种养
  六月中旬,正是黄鳝养殖投苗期,伟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军不慌也不忙。“你看这一圈水沟,里面的黄鳝已经可以自我繁殖了。”清凉的空调房内,他操纵鼠标,室外的稻鳝共育基地尽收眼底。 张沟镇肖脑村,这片120亩的水田内,秧苗青葱,四周一圈围沟水草丰沛,是黄鳝生长的家园。2020年,合作社在省水科所、市科协的指导下,实施稻鳝共育综合种养模式。


  稻田围沟内水草丰沛,是黄鳝畅游的家园。 稳住“一粒米”,养好“一条鱼”。 “在不与粮争地的情况下,种出生态大米,养出高品质的仙桃黄鳝。”两年前,陈军向“新农人”进军。 按照不超过稻田面积的5%,他们挖出标准化围沟,种植水草,每亩投放50斤本地“大黄斑”优质鳝苗。“生存环境好,黄鳝才会留住不跑。”种下水稻后,基地不能喷一滴农药、撒一粒化肥。 如何灭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田埂上,太阳能灭虫灯、诱捕器等生物防虫设施多达7种。灭杀的蚊虫,正好成为黄鳝的天然饵料。黄鳝也会“投桃报李”,在田间游动,为水稻生长疏松土壤。 好地出好米。 11月初,金灿灿的稻子压弯了腰,亩产超过900斤。高出市场价的优质水稻,被大型企业、高校一次性订购;合作社培育的“一品稻鳝米”品牌,逐步打开市场,定制产品卖到了每斤20元。 好水育好鳝。 在“广阔天地”游玩,吃蚊虫等饵料长大的黄鳝,体态匀称,色泽良好,每斤销售价可达80元。两到三年后,投放的黄鳝已经达到野生状态,自繁自长,后期不需要再投苗。 脚踏实地,科技助力。在基地上,省、市、镇三级共建“科技小院”,种养专家、学者及农学研究生常驻田边,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并制定种养规范。今年,合作社在扩大300亩基地的同时,带动农户发展稻鳝共育2300亩。 陈军的步伐不止于此。在稻鳝共育的基础上,他又尝试“稻鳝菇+瓜果”模式,利用水稻秸秆点菌种菇,菇床再作底肥种植西瓜、哈密瓜等,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种养效益。(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全媒记者 胡纯波)
  再生稻:一种两收 亩产吨粮
  “能不能高产,关键看分蘖好不好。”6月14日,烈日当头,陈场镇金岭村一片稻田内,张远华卷起裤腿下田察看秧苗长势,组织农户科学晒田。 张远华是诺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今年,合作社种植再生稻3000亩,眼下正是生长关键期。 张远华“种好一粒粮”的梦,始于2016年。 “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 ”当时,他接触到一种“绿色再生、一种两收”的生产模式,决心引进到仙桃试一试。 第一年,他在金岭等村,采取订单模式,组织农户试种200亩。 晒种、浸种、催芽、出苗……4月中旬,秧苗顺利栽下田。 7月底,第一茬水稻收获,亩产超过1300斤。 11月初,第二茬开镰收割,亩产达到700斤,收购价高于普通稻市场价。 “产量高、米质优、风险低、效益好。 ”张远华介绍,第二茬生长期气温较低,病虫害轻,基本不用施农药。 且水稻灌浆期昼夜温差大,米质更优。 “按照田间测产,应该产出二茬稻14万斤,我们只回收到3万斤。 ”原来,由于第二季稻谷口感好,很多农户舍不得卖,留着自家吃。 一炮打响后,张远华意识到,想要高产高效,必须保证米的品质,保证品质就要规模种植、统一流程。 通过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育秧插秧、统一防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种植生产模式,合作社建立起特色优质稻全产业链体系,带动陈场镇发展订单种植面积3万多亩。 与此同时,合作社建起标准化温棚育秧基地,提供秧苗和农机服务; 添置精米生产线,培育自主再生稻米品牌,提高附加值。 合作社种植、加工的“紫金岭”再生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春节期间,“紫金岭”品牌再生稻,在网上销售价达到7元每斤。 种好一亩再生稻,两季产出“一吨粮”。 张远华说,他要精心种好每一粒粮,守好“粮袋子”。 (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全媒记者 胡纯波 )
  稻鸭菇:循环利用 效益倍增
  1亩地能种出什么“名堂”?王卫斌“玩得很转”——水田栽稻,田垄放鸭,稻秆种菇,纯收入超过万元。
  6月15日,位于郭河镇的河堤岸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种养基地,伴随着声声吆喝,郁郁葱葱的稻叶间隙处,一只只麻鸭摇摇晃晃“摩肩接踵”,喧闹之处,泛起阵阵绿浪。
  介绍起自己的“稻鸭菇”种养模式,公司负责人王卫斌很得意。“在保证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实现了低碳种养,高效产出。”


  水田栽稻、田垄放鸭、稻秆种菇,“稻鸭菇”种养模式低碳高效。图为麻鸭在稻田间“奔跑”。
  2018年,王卫斌在几亩水田内摆开阵仗,开始探索“稻鸭”模式。“刚刚插的秧,鸭子一放,那不就全踩死了。”周边的农户觉得他是在瞎折腾。
  王卫斌却胸有成竹。在插秧后的第三天,开始孵化鸭苗,等到鸭子下田后,秧苗已经长到一定高度。待水稻抽穗后,再将鸭围在田间一角。这样一来,鸭子长一点,秧苗高一点,保持距离,互不伤害。
  “仅仅做到互不伤害,还不够。”王卫斌介绍,为了保证养好鸭,水稻就不能打药,而飞过来的蚊虫正好是鸭子的“口粮”,粪便又滋养了水稻。
  一季下来,收稻子、卖肉鸭、拣鸭蛋,不打药、不施肥的水稻远远高于市场价,放养的麻鸭最高卖到100元一只。“保守一算,除去成本,亩纯收入超过5000元。”
  水稻收割后,看着满田的秸秆,王卫斌想着,“能不能再折腾一季”。在华农教授的建议下,他开始接触大球盖菇。
  “在稻田内起垄,再覆上稻秸秆。”11月底的江汉平原,冬闲田很多,而王卫斌又开始忙碌起来。枯黄的稻草中,他点下菌种。
  覆膜、保湿、控温……一个冬季的细心呵护,来年3月,一朵朵大球盖菇争先恐后冒了出来。“一亩地产3000斤,按均价5元来算,就是1.5万元。”
  王卫斌介绍,1亩菇可以循环利用15亩的稻秸秆,而采完菇后的菇床,又成了水稻播种前的有机底肥。今年,他推广“稻鸭菇”500亩,并推出“稻鸭”品牌的生态大米,期待有个好的收成。 (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全媒记者 胡纯波 )
  仙桃香米:握指成拳 擦亮品牌
  夏忙时节,从西流河镇的基地回来,仙桃市恒泰米业有限公司老板刘朝霞有些兴奋。历经5年的选品、试种,公司终于筛选出了最适应仙桃土壤气候的香稻品种,并建立了标准化优质稻基地20万亩。 仙桃香米历史悠久,在清光绪年间仙桃就以出产香米闻名。 据《沔阳州志》记载,“米莹晶如玉,作饭甚香美。 稻米以仙桃为最,谓之‘仙桃香米’。 ”


  仙桃香米订单基地,秧苗葱翠。 2001年,恒泰米业首家打出“仙桃香米”品牌,迅速走红市场。但由于没有品牌保护,被大量仿冒。2008年,在仙桃农业、粮食、工商部门支持下,恒泰米业牵头完成“仙桃香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无偿捐赠给仙桃市米业协会,全市大米加工企业均可使用。 历经多年发展,仙桃香米在珠三角、西南地区家喻户晓。 但由于水稻品种繁杂,且栽培技术各异,影响了仙桃香米品质稳定。 刘朝霞笑称,“煮熟一碗饭,可能有八种谷。 ” 叫响一粒米,关键在于选好一颗种。 恒泰米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种业公司合作,在仙桃试种30多个香稻品种。 为了防范试种风险,公司每年提取2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近3年已投入500万元补偿农户。 最终,确定了野香优系列香稻作为主推品种。 同时,公司牵手合作社、农户,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摸索出了适宜仙桃香米生长的“水田旱管”技术,优质稻种植基地农户亩均增收300多元。 恒泰米业还投资960万元用于技改扩规,专门为香稻定制了一条全智能生产包装线,每小时可产2000袋10公斤装的香米。 眼下,恒泰米业瞄准中高端市场,逐步建立了专属基地、专业选种、专业检测、专价收购、专业收储、专业生产的种植加工体系,实现了香稻种植订单面积、高品质香稻加工量、优质香米市场销售份额等三项指标业内全省第一。 2021年,恒泰米业被确立为湖北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重点龙头企业。


  恒泰米业投资960万元用于技改扩规,专门为香稻定制了一条全智能生产包装线。 龙头起舞产业兴。 仙桃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蒋超介绍,依托恒泰米业,还有中粮、楚凤等26家稻谷加工企业,该市全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优质品种种植率达100%,认定有机产品1个、绿色产品9个,仙桃香米区域公共品牌日益响亮。 (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全媒记者 尹立群 )
  更多新闻
  湖北省党代会点名了!提到仙桃的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图/全媒记者 晴霄
  编辑/周彬 责编/邓一凡 终审 /易赶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