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她总爱站在果园里。晚风掠过沉甸甸的葡萄架,拂过挂满水珠的梨树叶,在她磨出老茧的指尖打了个转。二十六载春秋,这片土地记得她每一个脚印的重量——从供销社统计员到全国劳模,田习姣用半生时光,在泥泞中种出了金果子。
“现在正是梨树疏果的时候,树和人一样,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迎来丰收。”虽然身着正装,但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回乡的田习姣第一时间记挂的还是她的农场,这是她用汗水和行动筑造的乌托邦。
沿着平整的观光路走向果园深处,梨树叶子在烈日下闪着光,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色,谁能想到,26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
摩托车上的农经课
1998年的冬天特别冷。这一年,23岁的田习姣下岗了。
供销社改制文件下发那天,田习姣把铁皮柜里的账本码了又码,算盘珠子弹出的脆响,成了她办公室生涯的最后一支离歌。
“要不,试试种地?”丈夫的提议像一粒飘摇的种子,落在田习姣的心田。
回到家乡,田习姣承包了一片撂荒地,踏上了果农之路。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她握锄头的手还带着统计员特有的白皙。
“当时市场上猕猴桃数量少、价格高。”第一年田习姣在地里种上了猕猴桃树,但由于资金有限,技术不完善,种出的猕猴桃又酸又涩。在命运的坎坷中,田习姣终于哭出了声。
擦干眼泪后,田习姣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缺少相应的种植技术。
为学习种植技术,田习姣特意考取了摩托车驾照,从此乡间小路上,总有个戴草帽的身影在飞驰——农科站的门槛被她踏出了凹痕,图书室的《果树栽培学》翻出了毛边,连省城专家的电话都存满了通讯录。
栽培、浇水、施肥、防病等各个环节,田习姣边学边试,最终通过种植桃树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五菱车里的三千晨昏
“桃树只有五六年的丰产期,所以必须转型。”2006年,挣到第一桶金的田习姣决定种植葡萄,并为此向银行贷款90万元。
架子上翠绿的葡萄越长越大,田习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意外却来得猝不及防。
2007年的一场洪水让田习姣两年的努力化为泡影,90多万元的贷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当丈夫问她:“还种不种地?”田习姣却坚定地说:“种,大不了从头再来。”
第三年,田习姣借遍了亲戚朋友重新种植葡萄,最终迎来了大丰收。
“自己送一趟才200多,叫货车送要600多,一个月就是一万多块。”为节省开支尽快还债,田习姣买了辆手动挡五菱面包车,自己开车送货。
早上4点起床送货,回来就下地干活,把更便宜的废旧钢缆拆开搭葡萄架,为了还债,田习姣一天只睡3个小时,现在提起这段经历,她总是笑着说:“果园里的蚊子能把人抬走,但当时我就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葡萄园里的温度魔法
2008年的那个秋天,当最后一串葡萄从枝头摘下时,田习姣站在种植园里,四周弥漫着果实的清甜。她望着远处菜地里泛着银光的薄膜,突然像触电般怔住了——“蔬菜能用薄膜控温,葡萄为什么不行?”
2010年春天,田习姣的葡萄园披上了透明的“铠甲”。清晨的露珠在薄膜上滚动,折射出七彩的光,那些总爱在雨季作乱的病害也悄然退散。当周边果园还在等待葡萄成熟时,她的枝头已挂满果实,比往年整整早了一周。
两年间,田习姣反复试验。中挂覆膜如护盾,地面覆膜似暖毯,最终淬炼出“三膜覆盖”的黄金比例,每亩能增收三千元。
“根须是葡萄的命脉。”“三膜覆盖栽培法”成熟后许多同行慕名而来“求医问道”,做事雷厉风行的田习姣耐心耐烦,有问必答。在她的努力下,“三膜覆盖栽培法”在江汉平原普遍推广。
葡萄藤见证了田习姣的成长:从2009年的一百亩绿浪,到2013年五百亩的紫色海洋。
吃过没技术的亏,尝到了有技术的甜。2015年,田习姣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田习姣创新工作室”,先后摸索出大棚柑橘种植、冬桃种植等技术,“葡萄园”渐渐成了“四季果园”。
20多年来,心怡农场累计为务工人员发放薪酬逾千万元。这些年,从妇女代表到人大代表,从荆楚楷模到全省劳模,从科技特派员到中共党员,田习姣获得的荣誉和头衔越来越多,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田习姣手把手帮助周边果农优技艺、抓管理,提供技术、种苗、销路等全方位支持。在她的带领下,心怡农场周边建起了规模不等、项目各异、各具特色的农庄21个。
田间逐梦三十载,贵在从心不流离。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让田习姣一路从田间地头走进人民大会堂,她说:“去人民大会堂的前一个晚上,我一直睡不着觉。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选我?什么是劳动者精神?我的理解是:先自己努力干,一定要干好,干好了就会有人来学,然后把自己知道的告诉给他们,大家一起干。”( 记者 陈亚东)
编辑:张 岂
责编:胡平安
审核:肖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