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桃的城市肌理中,老旧小区留存着城市记忆,承载着民生期盼。
岁月悠悠,烟火年年。时光,在众多老旧小区刻下年轮,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配套匮乏的“城市病”,一度成为居民心中的堵点难点。
从2019年起,我市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561个老旧小区全面启动更新改造工作。从城区腹地到犄角旮旯,一场场关乎居住品质的城市更新行动如火如荼进行。
精准地“改”、用心地“绣”。来自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民生成绩单亮眼醒目: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55个,惠及28153户、超10万居民,剩余老旧小区预计可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倾听微心愿,改出幸福感
挖掘机进场疏挖排水管道,工人挥汗如雨破除坑洼路面。5月26日,干河街道规划西区宿舍改造现场与当下升高的气温一样火热。
按照改造规划,管道堵塞、道路坑洼、设施老旧等“老大难”问题将被彻底解决。更令人暖心的是,我市出台《仙桃市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在小区加装了三部电梯解决老年人爬楼难,一键直达上下楼。
“环境变好了,大家都受益。”80多岁的居民刘明亮自发当起“监督员”,他的楼栋门前,工人们挖通一段排水渠,准备更换雨污分流管网。尽管施工阶段暂时影响了出行,但看着家门口一天一个样,刘明亮心里很舒坦。
更让他觉得幸福感攀升的是,去年,小区加装了电梯,他和老伴再也不用苦于爬楼梯。
平整宽敞的巷道、刷黑一新的路面、平稳运行的电梯、崭新的非机动车棚、划分有序的停车位……建成20多年的工商银行宿舍同样“逆龄生长”,小区改造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更让安居变乐居。
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以“小投入”促进“大提升”,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在开展雨污管网改造、水电气网更新、管线规整入地、道路修建等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还注重倾听居民微心愿,满足居民在停车充电、运动健身、环卫保洁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需求。
在工作人员一次次入户走访,一场场交心恳谈中,全市455个老旧小区实现华丽转身,更新改造小区道路27.3万平方米,水、电、气等各类老旧管线管道超过850公里,改造增设停车位近7000个,各类充电桩约9500个,增设安防、健身等社区服务设施超过1200个,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留住烟火气,镌刻城市印迹
纺线梭子、黑白电视机、红砖墙车间,走进杜湖街道1979街区,照旧修旧的复古元素,仿佛把人们的记忆穿越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9街区浓缩着一段生动的仙桃工业发展史,而今重获新生的老街,如同一本“无字之书”,默默记录着历史变迁,酿造着邻里之间醇厚的人情味。
“那时候家家户户相互照应,感情很深。”居民严薇说,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部门、街道与居民有商有量,设计了砖瓦印记巷、棉纺岁月巷和工业园时代巷3条特色巷子,把历史记忆融入街区改造,保存住大家共同的回忆。
改造为“心”而动,居民因“新”而乐。在农资供销宿舍小区,曾经斑驳的外墙换上“新衣”,乱搭乱建不见踪影,平坦宽阔的路面上多了居民散步的身影,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不断。
曾几何时,下水衣是一招宿舍家家户户的必备品。经过改造,小区再也不用下雨“看海”。这次入汛后的强降雨,居民杨运环没再穿着繁重的雨衣出门,省心又省力。
“以前最怕下雨,总想快点搬走,现在反而舍不得了,身边都是熟面孔、老邻居,环境却大不一样。”杨运环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不搞大拆大建,注重精细管理,既改“面子”,也重“里子”,改哪里、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画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同心圆”,守住老旧小区的烟火气、人情味。
下足绣花功,治理常态化
老旧小区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人人都当“好管家”才能行稳致远。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丰富优化功能,推动改造由基础类向完善类、提升类转变,以绣花功夫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老旧小区改造新路径。
哪些老旧小区能改?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将“成立小区党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签订居民公约、同意拆违、同意出资、同意后期物业管理”作为申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前置条件,按照“成熟一个、推动一个”的原则,梯队进行、压茬推进,完善项目生成机制。
居民作为“股东”参与小区的建设,把小区的事当家事管起来。依托议事协商平台,居民相互之间增进交流,形成了党员当先锋、居民全程参与的党建引领自我管理工作机制,改变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由“生人社会”回归到“熟人社区”。
打开仙桃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光卷轴,一张张温暖灿烂的笑脸,映照出美好生活新希望。当城市建设“破茧蝶变”与民生幸福“重磅加码”交相辉映,宜居韧性的幸福底色也更加明亮。( 记者 张钰)
编辑:张 岂
责编:胡平安
审核:肖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