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从拿地到交房,有着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其中又掺杂着开发商、政府、银行、购房者等众多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对房地产市场的 “降价潮”,其背后可能滋生的连锁效应不容忽视。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包括土地储备贷款、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10.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19.8%。同时,银行还有大量抵押贷款,抵押品则以房产、土地为主。
而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0》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共有12.94万宗,抵押面积25.82万公顷, 抵押贷款3.53万亿元,抵押面积和抵押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9%和36.3%。全年抵押土地面积净增3.74万公顷,同比减少26.9%;抵押贷款净增 9206亿元,同比增长18.8%。
这些贷款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当行情看涨、土地出手顺利时,政府可以通过丰厚的土地出让收入来归还银行贷款,一旦房价大幅下行,土地价值必定下降,薄薄的抵押合同书力量毕竟有限,银行、财政所承担的风险显而易见。目前,在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处于艰难的市况下,开发商拿地亦趋谨慎,房价下行的趋势已传导至土地市场。对不少地方政府来讲,没有这笔卖地款,如何偿还银行贷款是个难题,同时,没有银行贷款的支持,又如何征地、拆迁、赔偿、获取新的开发用地?新的储备用地的减少会不会带来未来可供地的减少?进而影响未来房屋的供应量的减少?房地产行业目前还是政府“来钱”的重要项目。房价下行,土地出让金必定减少,而附着在房地产上的费税也都会随之减少,地方政府应如何平衡预算内的资金压力?一些正在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会不会半途而废?而房价下行的每个阶段所对GDP、就业所造成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都亟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正是基于房价下行的判断。中国银行业协会在10月26号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称,有67.2%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集中凸显”也受到近六成银行家的关注。 在对待房地 产开发贷款的态度上,有66.2%的银行家倾向压缩规模,其中有37.6%的银行家选择“严格控制规模”,显而易见,今年银行家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相比于去年会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