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张晖诉上海闵行区交通执法大队行政处罚案件在闵行区法院审结。法院当庭判决原告张晖胜诉。图为张晖(左)与其代理律师一起举起手致意。
庭审结束后,闵行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刘建强被众多“被钓司机”围堵。 张磊 摄
庭审现场>>
一场没有遭遇抵抗的完胜
在送记者到现场的出租车司机眼里,闵行区人民法院是“上海最气派的法院”;当记者下车后,眼前那座堪称雄伟的建筑也确让人惊艳咋舌。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办理旁听证时,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媒体同行都被告知,审理此案的第十一号庭仅有30多个旁听席,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于是无奈地,大家只能在与之一楼之隔的五号庭里,通过两台不足20寸的电视机“收看”审案全程。
在走进“电视间”之前,记者在法院门前遇到了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的原、被告。早已习惯了被媒体包围的张晖、郝劲松正对着各式长枪短炮侃侃而谈,尤其是后者,那一脸轻松笃定的笑容,仿若此行只是来领一张胜诉的通知单。他甚至还调侃记者,“咱们在三楼,你在二楼,待遇可不一样。”而据说在接到开庭通知后,郝劲松曾建议院方将庭审现场放在能容纳150人旁听的一号庭,却遭到拒绝。
马路另侧,闵行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刘建强则一脸严肃、行色匆匆,拿完证件后立刻闪进了警察守卫的法院大门,随即不见。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对着电视“收看”庭审是一件伤眼伤神伤颈椎的事,幸好这样的煎熬并没有持续太久。郝劲松说得最多,面前堆着厚厚一摞材料的他时而慷慨陈词时而义愤填膺,完整勾勒出被告钓钩执法、粗暴执法的全过程,且处处援引法律条文,不容辩驳。张晖也偶尔发言,语气中不无痛心疾首,一个期盼法律还其公道的受害者形象跃然庭间。
而自始至终,坐在被告席的刘建强满脸通红,不发一言。身旁代理律师同样惜字如金,从案前答辩到证据提交再到自由辩论,任凭原告席气势如虹,他始终一个态度:处罚决定已经事先撤除,之前提交的证据也已撤销,当庭没有必要再对处罚决定的合法性进行举证和辩论。可以说,除了继续一口咬定“钓钩”属于个人行为,而非和执法大队有所勾结外,被告方当庭几乎没有做任何抵抗。
颇有意味的是结案陈词环节,郝劲松洋洋洒洒数千言后,直指被告方此前的所谓“认错”,是舆论压力下的被迫行为,他要求法庭继续对被告对张晖的行政处罚行为进行严惩;张晖则表示,希望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自己个人的得失已不想计较,只希望相关部门能以此事为鉴,让上海从此没有钓钩,更没有像他这样的无辜受害者。随后,在全场目光的注视下,被告律师开始义正词严:“我们将认真贯彻上海市政府的‘两个坚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满意。”
没有唇枪舌剑,没有漫天硝烟,庭审几乎从第一分钟就定下了实力悬殊的基调。所以在休庭的半个小时里,已经没有人再对即将到来的宣判心存哪怕一丝犹疑。
“本庭宣判如下:……现在闭庭。”法官话音刚落,记者们已从“电视间”夺门而出,如潮涌入一分钟前仍被重兵把守的十一号庭。人群的簇拥中,郝劲松站了起来,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然后对张晖说,“收拾收拾,我们该走了。”另一边,刘建强拒绝了所有的采访,却仍端坐在位,不知道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