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如何在“国富”同时实现“民富”? 今年前5个月,我国财政收入超过3.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达到30.8%。专家预计,如果不出意外,到今年年底我国财政收入将超过8万亿元。
从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即将跨入“8万亿元时代”,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国富”的同时如何实现“民富”。
同时,面对越来越大的财政支出总盘子,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财政资金如何花得更加有效、更加透明?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问题1 财政收入将居全球第二?
专家解答:人均水平仍在百名之外
“财政收入总量将超过8万亿元,标志着我国财政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增幅相对较高。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受经济回升向好带动税收增长,特别是去年同期基数很低等因素影响,属于一种恢复性增长,实际增幅并不高。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2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4%),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0.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年均增长6.8%)。
随着5月单月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13.6个百分点,预计后几个月,由于去年同期收入基数逐步抬高,收入增幅还将逐月回落,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针对有报道称我国财政收入将居全球第二位的说法,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将超过8万亿元,这是一个绝对数指标。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财税体制和统计口径等有差异,单纯比较财政收入规模意义不大。
他指出,在国际背景下衡量一国财政收入水平高低,更关键的是要看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等相对数指标。
贾康指出,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可能超过8万亿元,但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仍在百名之外。特别是要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三农”、民生等需要加大投入的领域还很多,可以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问题2 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专家解答:居民收入增幅低是事实
近年来,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否意味着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过高呢?专家指出,应理性看待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从国际上看,无论是全口径政府收入还是可用财力占GDP比重,目前我国的比重都明显偏低。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该年鉴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
而从我国情况看,按全口径政府收入计算,2007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7.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3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贾康指出,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财政收入中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9%,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4%,明显低于国外水平。
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高培勇认为,一方面要看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明显增长,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仍然相对较低的事实。政府应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促进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不断增加。
问题3 公共财政收入GDP占比低?
专家解答:中央财政支出重点是民生
专家指出,针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要看到当前我国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应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并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更多财政资金更好地惠及民生。
贾康指出,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规模增长明显。表面上中央财政拿了收入的大头,但实际上中央财政除小部分用于中央本级支出外,更多用于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
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2.4%,但中央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0.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23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621亿元。(新华社北京7月1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 韩洁 罗沙)
8万亿“国富”当如何造福于民
毛颖颖
“今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将达8万亿”的消息已热议近一个星期,“国富民穷”大讨论随之不断升级。其间亦有专家站出来反驳,称8万亿财政收入并不算多,中国政府也谈不上富裕,看待这一问题应“正确理性”。
2010年时间刚刚过半,权威发布的只有1至5月宏观数据,凭“前五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大增30.8%”,就判断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自然有“不够正确”的嫌疑。然而,从率先抛出“8万亿”概念的报道,到此后媒体连篇累牍的时评,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大家的关注点其实并不在于“8万亿”本身,而在于这一数字所代表的庞大“国家财富”究竟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显然,今年全国财政收入最终是多少,是7.9万亿还是8.1万亿,中国政府到底有多富,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在全国财政收入十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且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GDP增速,GDP增速又常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大背景下,“8万亿”跟以往的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一样,只是社会情绪的一个出口,从中喷薄而出的是公众对“已经做大的蛋糕如何分配”的高度关心。在承认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是好事的同时,正视“国富”的“收”与“支”应当更合理、更透明、更有公信力,无疑代表了一种更广义的“正确理性”。
当下,我国经济回升态势确立,财政收入大增,应该说“收钱”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更合理地“收钱”才是问题。在这方面,宏观税负特别是中小企业、中低收入者税负过重,各地收费、罚款等收钱名目过多,地方财政对土地依赖程度过深等一直是舆论焦点,也是财政收入大增被认为“不健康”,甚至有碍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地在纷纷上报财政收入过半任务提前完成的喜讯时,实际上更需要思考,在社会资源与资金出现向政府集中趋势的情况下,政府该如何让利于民。
而与“合理收上来”相比,公众更关心的是财政收入怎样“公平花出去”。简单地说,就是“8万亿”有多少会花在刀刃上,用以提升我国未来的竞争力;有多少会花在老百姓身上,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利;又有多少会花在暗处,变身楼堂馆所、淘汰项目甚至政府部门的津贴福利?多年来,我国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偏低,而政府行政成本却逐年攀升,不时曝出个别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自肥”的消息。毋庸置疑,只有分享到更多财政收入增长带来的实惠,公众才能真正将“8万亿”与自身建立联系,为“国富”骄傲欢欣。只有提高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狠狠刹住利用公权力大手大脚花财政钱的不良风气,才能真正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国富”与“民富”并不对立,相反,“国富”的最终目的是“民富”,而“民富”是 “国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国家财政收入单方面高奏凯歌并不值得欣喜,只有发展全面反哺民生、“国富”真正造福于民,公众感知才能和宏观数据达到平衡,动辄数万亿的财政收入才能被注入更多公平正义。
责编:刘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