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中国积极转型力避“中等收入陷阱”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1-04-08 14:43 来源:
【字体:
(新华网)(记者 郭信峰 柳新勇)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4000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标准。分析人士认为,力避一些发展中国家曾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解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上世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由于政府忽视财富分配,造成了收入差距过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等问题,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回落或长期停滞,始终没能跨过人均GDP1万美元的门槛。这种现象就是世界银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10%左右。数据显示,中国1978年的人均GDP仅为155美元,而只用了23年时间,到2001年就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随后只用9年时间突破了4000美元大关。

  专家表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也面临收入差距过大、中间阶层“夹心化”、内需增长不足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如何解决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之间的矛盾、寻求经济与福利平衡增长,成为中国克服步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各类“陷阱”的关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处处长王军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国过去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依赖政府投资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他说,中国的服务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很落后,消费动力严重不足,而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弊端最终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如社会收入分配、城乡二元社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王军认为,要避开“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不公,促进个人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较高速的增长。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院副主任周天勇表示,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扩大,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约0.47,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透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很多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对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视程度。

  在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提出GDP的年均增长目标为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目标则在7%以上,在“国强”的同时更加注重“民富”,真正让全体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周天勇指出,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地方政府采取何种具体措施落实这一目标更为重要,“十二五”期间中国收入分配改革任重而道远。

  王军认为,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大幅减税,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网,增加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内需增长。

  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年均GDP增长7%的目标,王军认为,中国13亿人的消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内生动力,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要持续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消费率有待提高,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等尚在发展之中,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他说。

  然而,他也强调,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而言,应该通过创新来引导消费的增长,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追加要素投入来获得增长。

  “这一切都需要政府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根主线,需要政策引导,政府要有决心,打破各种阻碍进行改革,突破体制的局限。”他说。

 

责编:陈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