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中小城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载体
(人民网)问:为什么说中小城市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小城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小城市数量众多,是现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2011′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辐射和的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第二、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10年,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21.0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804.83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2.35%;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中小城市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直接决定和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中小城市发展得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方针才能得到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第四、中小城市是城镇化的主要战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尽管中小城市目前的城市化率较低,但增速较快,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
问: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在今天的会议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2011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研究成果,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为67.0,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2.2。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有四项基本指标:即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政府效率指标。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经济指标,是既要看经济发展总量,又要看经济发展质量;社会指标中则注重就业水平、收入水平、支出结构等民生建设情况;环境质量顾名思义,就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来衡量科学发展水平。
以上研究成果给出了目前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从中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路日趋明晰,举措更加得力,成效更加明显,中小城市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达到了73.9,明显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指数分别为63.1、65.1、62.1。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科学发展水平指数提高最快,比去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在科学发展测评的100个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62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占15、12和11席。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前100个城市遍布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河南、四川、新疆、内蒙古等23个省市。这些城市分布之广对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科学发展理念在广大中小城市逐步深入人心,众多中小城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涌现出了一批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名星城市。江苏省昆山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率先发展,连续七年稳居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第一名;湖南省长沙县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四川省双流县高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辽宁省海城市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分别继续稳居中部地区第一名、西部地区第一名和东北地区第一名。内蒙古准格尔旗、霍林郭勒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安徽省宁国市生态立市,坚持绿色发展等等。
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不够高,与大城市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小城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10年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为16.4:46.3:37.3,三产发展滞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不足,创新投入不够,2010年中小城市研发经济投入为1012亿元,仅为全国的14.5%。三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小城市31.7%的城市化率比全国43.39%低15.6个百分点,城镇对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等作用亟待加强。四是民生建设水平较低,2010年中小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比较落后。五是资源环境压力显现,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还依然严重。
问:“十二五”期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中小城市将在中央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将在新起点上取得科学发展的五大进步。一是坚持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以工促农,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城乡,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两手抓,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相关制度,突出抓好土地和户籍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三是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打造核心技术,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民生建设。以构建就业和社保体系为重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促进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五是坚持绿色增长,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小城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小城市数量众多,是现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2011′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辐射和的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第二、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10年,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21.0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4804.83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2.35%;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中小城市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直接决定和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中小城市发展得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方针才能得到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第四、中小城市是城镇化的主要战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2%,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尽管中小城市目前的城市化率较低,但增速较快,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进行的主要战场。
问: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在今天的会议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2011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研究成果,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为67.0,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2.2。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有四项基本指标:即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政府效率指标。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经济指标,是既要看经济发展总量,又要看经济发展质量;社会指标中则注重就业水平、收入水平、支出结构等民生建设情况;环境质量顾名思义,就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来衡量科学发展水平。
以上研究成果给出了目前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从中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路日趋明晰,举措更加得力,成效更加明显,中小城市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达到了73.9,明显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指数分别为63.1、65.1、62.1。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科学发展水平指数提高最快,比去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在科学发展测评的100个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62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占15、12和11席。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前100个城市遍布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河南、四川、新疆、内蒙古等23个省市。这些城市分布之广对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科学发展理念在广大中小城市逐步深入人心,众多中小城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涌现出了一批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名星城市。江苏省昆山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率先发展,连续七年稳居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第一名;湖南省长沙县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四川省双流县高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辽宁省海城市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分别继续稳居中部地区第一名、西部地区第一名和东北地区第一名。内蒙古准格尔旗、霍林郭勒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安徽省宁国市生态立市,坚持绿色发展等等。
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不够高,与大城市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小城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10年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为16.4:46.3:37.3,三产发展滞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不足,创新投入不够,2010年中小城市研发经济投入为1012亿元,仅为全国的14.5%。三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小城市31.7%的城市化率比全国43.39%低15.6个百分点,城镇对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等作用亟待加强。四是民生建设水平较低,2010年中小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比较落后。五是资源环境压力显现,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还依然严重。
问:“十二五”期间,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中小城市将在中央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将在新起点上取得科学发展的五大进步。一是坚持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以工促农,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城乡,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两手抓,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相关制度,突出抓好土地和户籍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三是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打造核心技术,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民生建设。以构建就业和社保体系为重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促进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五是坚持绿色增长,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