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调整压力增大 大量房企快速消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再无心、无力重新杀回这个行业。记者采访中发现,事实上,即便楼市暂时遭遇冰封,但还是有不少开发商、资本大鳄对楼市虎视眈眈,准备伺机而上。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随着中央严厉打击投资投机调控楼市,量价齐跌成为楼市主基调。2011年12月19日,北京市住建委发文称,北京东方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申请延续,或工商营业执照已注销。根据有关规定,已注销上述企业的开发资质。
对此,北京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这47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不能在北京市进一步从事开发。
这一波房企消失潮将会持续进行,甚至会呈现加剧势头。据北京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房地产资质有效期内的企业约有3000家。而来自北京市国土部门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北京市每年公开出让的经营性土地的平均供应规模不足200宗,而且今后经营性土地供应规模越来越难以超过这个数字。相当数量拿不到土地的房地产企业将不得不“出局”。
房企消失潮并不只是出现在北京。武汉市房管局去年四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武汉共有在册房地产开发企业1375家。相比2010年同期,房企数量减少了200余家。
被注销开发资质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房企的生死去留,但很多时候,尽管房企仍然具备开发资质,甚至是项目仍然在运转,其背后的主人已经更改了。如保利地产通过购买项目公司股权的方式收购北京海淀区东升乡地块;近日上海地产界围绕上海证大外滩地王也是纠葛不断;杭州绿城则不断通过卖项目的方式甩包袱。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市房企中,股权出让共183宗,相比去年增加72宗,增长65%。在当前房企资金充实度大大降低而存货积压的情况下,明年房企的股权并购仍会继续。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房企注销潮、并购潮、退房潮等等,这些都是表象,背后是中国楼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楼市暴利正在逐渐褪色。一方面是投资投机性需求受到抑制,市场受到冻结和分流,销售遇冷,库存上升;另一方面是融资成本、拿地成本等提高,房企资金压力巨大,现金为王渐成共识。
记者通过春节期间的走访发现,从市场面来看,楼市仍然十分冷清,交易陷入停滞僵局。在多个售楼处及中介门店,记者普遍看到的是关店停业。根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统计,1月16—22日北京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网签总量为536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83%。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785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86.5%。
世联地产分析师认为,房企间竞争加剧乃至并购加剧,成交下降,房价调整仍将是2012年的主旋律。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类资本彻底放弃地产业,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眼下中国房企普遍采取的措施是深入内地三四线城市,继续维持高额利润,如万科、保利、碧桂园等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布局的力度。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该看到的是,一方面高房价确实不可持续,楼市过去一直是暴利行业,房价收入比较高,严重影响民生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另外,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能重新配置,中国经济不仅有出路,而且将找到新的发展机遇,这势必将促使中国政府更有决心调控楼市。
责编:李莉莉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