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43年收养脑瘫患儿 蓬莱夫妇感天动地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2-03-28 18:15 来源: 胶东在线
【字体:

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与抚养43年的脑瘫儿王群在一起

年轻时的张翠兰与小时候的王群

  胶东在线网3月27日讯(记者 贾楚航 通讯员 张绍贤 马兆华 高林 骆功信)78岁的王华堂老了,年轻时也曾军姿威武,也曾因扎根军营学雷锋,伴随“渤海深处九个老兵”响彻大江南北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76岁的张翠兰也老了,曾经医者仁心,曾经热心救人被称“活雷锋”,如今,却是百病缠身。

  这是一对多么好心肠的夫妇!提起这对老人,蓬莱市海福莱小区的居民无不感叹。作为相处多年的邻居,他们从王华堂、张翠兰夫妇身上收获了太多感动:耗费毕生心血,老两口43年无怨无悔抚养了一位与自己毫无血缘的脑瘫儿——王群。

  1970年冬天,王群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后半生。

  好心惹来“麻烦事”

  1970年,当医生的张翠兰还在蓬莱人民医院工作。正值腊月,天寒地冻,大雪飘飘,忙碌了一天的她下夜班刚到家,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夹着寒风,闯进一名面色憔悴的妇女,“咕咚”跪倒在地,哭着哀求:“张医生,救救我,我已经走投无路了!”

  求助妇女自称姓宋,未婚先孕,迫于社会压力,无奈之下投奔蓬莱亲戚,可亲戚害怕辱没门风,遭人闲话,绝情地拒绝了她,听说周围有个张医生是个热心肠,她特来求救。

  好心肠的张翠兰二话不说,套上外衣,当晚把妇女送到医院,办好住院手续,又把刚领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这名陌生妇女。

  事情本该就此结束,谁知,十天后她出差回来,值班护士匆匆抱来一名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94元的住院费单据,告诉她:“一名未婚女青年在医院生下孩子就走了,带话说您是有名的活雷锋,孩子拜托您抚养。”

  好心惹来麻烦事!张翠兰五雷轰顶,不知所措。怎么办?本已无娘的的孩子,已经够可怜,难道要再次抛弃他吗?看着孩子甜甜的笑脸,张翠兰母爱迸发,她决定把孩子先抱回家,再慢慢寻找孩子的亲妈。

  家里凭空多了个孩子,丈夫王华堂在部队里毫不知情,直到半个多月后接到家书,他才知道大概,可是,根据妇女留下的姓名地址找了个遍,却查无此人。假姓名,假地址,可怜的孩子,亲娘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要你了。没办法,一家人只能收养这个孩子。

  影响一生的决定

  张翠兰为这个可怜的孩子取名王群,意即希望孩子能“入王家的群”,希望全家人能接纳这个孩子。

  幸运的是,家里双方老人比较开通。公公对张翠兰说,“放心,有我活一天,就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家里受歧视。”一句话,媳妇张翠兰热泪盈眶,泪水中,那是一个妈妈的心愿,也是一个媳妇的抱歉。

  接下来的日子,是艰难的。偏僻小县城的货架上很难找到婴儿奶粉,王华堂不惜涎着脸皮,三番五次到军供商店托人购买。70多岁的小脚母亲更是忙坏了,听说去壳的高粱米有利于婴儿发育,戴着老花镜,一粒粒去壳,放到碾子上碾碎,兑上糖抹进孩子嘴里。王群打小厌食,王华堂和张翠兰轮番扭秧歌、扮鬼脸,趁王群被逗笑时,把饭一勺勺喂下去。

  但,欢笑中,身为医生的张翠兰却隐隐感觉到了什么。她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心底的疑云越来越浓,这孩子,不会有病吧?不能说,不可说,需要时间,一点点渗透,让大家接受。

  一晃半年过去了。王群6个月大时,突然腹泻不止,送到县医院,大夫发现他眼珠震颤,双腿呈剪刀形交叉痉挛,左手怎么也抬不起来,吸奶时口型也不正常,经深入检查诊断为脑瘫,可能会终生痴呆。

  一纸诊断,王华堂、张翠兰夫妇顿觉天旋地转。

  夜已深,夫妇俩擦擦泪,捧着从医院找来的介绍脑瘫的医学资料,苦苦地查呀、找呀。整整一夜,两个人泪流不止,蚊子把全身咬得到处是红疙瘩,愣是没一点感觉。

  听说王家收养的是个“脑瘫儿”,亲朋好友纷纷登门劝两人“早拿主意”。凑巧,王群一岁左右时,得了中毒性痢疾,眼看不行了。王华堂一位本家哥哥特意从乡下赶来,人还未落座,就急切地说:“把这孩子送走吧,他的亲妈都能丢了他,你就不能丢了?”王华堂没理会,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即使孩子终身瘫痪,我也甘愿照顾他一辈子。”

  王群又一次化险为夷,夫妻俩的心事却重了起来。面对王群苦命的身世,全家人开了个家庭会,张翠兰郑重表示,“王群就是我们的亲生儿子,我们攒钱为他治病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终生不再生养,是件多大的事呀!王华堂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同意了妻子的想法。“我是一名军人,翠兰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保护生命,不就是我们的职责么。”

  心碎漫漫求医路

  夫妇俩踏上了拯救王群的求医路。这条路,走得天昏地暗,走得漫长心酸。

  针对王群病状,王华堂写了几百上千封求医信,托付部队的战友分发到大江南北、城市农村,收集了近百个医治偏方,一一给王群试治。张翠兰有空便抱来一摞摞的医学资料、报刊杂志,查找有关神经性疾病、脑性瘫痪的治疗信息,甚至跑到电线杆子前抄过野广告,利用探亲假搭车远行青岛、大连、文登求医,可王群的病一直没见好,家里却越发一贫如洗。

  转眼,王群4岁了,不会说话,不会站立。“医学这么发达,真没办法了么?”真是不到黄河心不甘,王华堂、张翠兰决定到上海求治。对于一个月收入仅有48元,还要照顾双方四个老人的家庭来说,困难可想而知。恰逢王华堂所在部队的一条船去上海执行任务。征得领导同意,夫妇俩怀揣全家仅有的100元“救命钱”奔往上海。

  时值十月大风天,张翠兰晕船反应非常强烈,吐尽了胃肠里的所有东西,竟开始一口一口咯血……也许王群幼小的生命有所感知,突然把小手伸向张翠兰,含糊不清地哭喊着:“妈妈,不谷(哭)。”张翠兰惊呆了,紧紧抱住王群,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信心和希望。

  大上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夫妇俩没一点兴致欣赏。为了省钱,他们不敢坐车,硬是抱着孩子,步行一家一家医院遍访名医。饿了,啃两口自带的馒头,渴了,找个自来水管喝口冷水。天渐渐黑了,王华堂携妻带子开始找住的地方,可上海没有不花钱的地方,就连部队招待所也要钱。最后在码头上找到一个废弃的涵洞,张翠兰抱着孩子靠里坐着休息,王华堂坐在外面遮挡风寒。在这个临时的“家”里,他们住了整整七夜,也哭了整整七夜。

  筋骨之劳,王华堂和张翠兰没有觉得苦,心碎的是医生们一次次无情的诊断。在上海瑞金医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授说:“我以一个医生的良知向你们保证,这孩子的病别说在国内,就是在世界上,治愈率也不足千分之一,就别再浪费钱了。”闻听此言,张翠兰眼前一黑,晕倒在地。王华堂一手抱着儿子,一手去扶妻子,禁不住号啕大哭。当张翠兰清醒来,恍如隔世,眼前的医生、护士各个泪流满面。

  张翠兰才30多岁,却一夜白了头。心里的希望彻底破灭了。辗转求医呕心沥血,张翠兰对儿子王群的期望值越降越低,从开始的希望王群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到最后只希望王群能够站起来,能够成为一个生活自理的人。
  43年大爱无疆

  病是治不好了,可日子还要过。

  夫妻俩先后学会了针灸、按摩和刮痧,每天为王群治疗。最开始学针灸时,张翠兰怕孩子疼,她拿自己的身体练习,找穴,扎针,酸痛麻木胀,百般滋味她先尝试,扎一针,哭一次。

  随着王群慢慢长大,需要轮椅了,可买轮椅的钱对这个家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心灵手巧的王华堂用买来的一堆破钢管和废木头制成一辆美观又实用的组合式轮椅。之后,每天从轮椅里抱进抱出,洗脸刷牙、穿衣喂饭、端盆擦身……

  上有老人,下有残儿。生活的压力让张翠兰过早地衰老了,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得了高血压、甲亢,王华堂也得了冠心病。可是,打碎牙往肚子里咽,不管家里的生活怎样,工作中两人一如既往地专心、乐观。王华堂所在部队有位老战友一直羡慕“老王的乐观”,认为他家里一定非常幸福,要求到家里做客,王华堂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岂料,一个周末,这位战友来到王华堂家,看到脑瘫的王群,看到王华堂得了脑血栓半瘫在床的老父,这位男子汉呆了,泣不成声……

  张翠兰上班,王群就跟着姥姥。王群爱吃面条,姥姥就把张翠兰每月发的26斤面粉全部做成面条。每天,姥姥最盼望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赶快下蛋,好给最疼爱的群儿增加一点营养,而姥姥自己却几年没闻过蛋腥味,几次因营养不良晕倒。2000年春节前一天,姥姥在低头给王群穿鞋时,再次晕倒,三天后,与世长辞。

  张翠兰的父亲穿了一辈子土布袜子,街上时兴尼龙袜,老人有好几次流露出想买一双的想法,但一双尼龙袜要1.5元,一直没舍得,直到老人临终时,张翠兰才狠狠心,让父亲在去世时穿上了尼龙袜。王华堂的母亲临终时铺的床单,补丁连着补丁,找不到一点原色……

  一分钱当成八瓣花,全家人把每一分钱都攒给了王群。刮痧可以温暖孩子没有活力的双腿,他们一咬牙一次买了6盒刮痧油;为给王群补钙,几十块钱的鱼肝油从未间断。邻居送点吃的稀奇物景,家里人从不舍得吃,都留给王群,“一直盼着孩子吃了,会一下子出现奇迹变好”。

  一天天过去,奇迹始终没有出现。欣慰的是,王群虽然脑瘫,无法表达,但他会听,会看,懂事,家里来人来客,一看做的饭不多,王群坚决不吃;张翠兰和王华堂上班不在家,他自己坐在轮椅上,笨拙地挪动身体试图擦地;过年邻居家里放鞭炮,王群把自己关在屋里,捶着大腿嚎啕大哭……

  那么艰难,多么不堪回首的日子。家里的四位老人走了,王群长到40多岁了,夫妻俩成老人了。面对140多斤体重的儿子,孱弱的老两口再也抬不动了,怎么办?人总有老去那一天,万一老两口不在了,怎么办?

  思索再三,老两口决定提前把王群送到福利院。

  福利院只接收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听说了老两口的事迹,主任孟杰破例答应接收王群。离开家的前一晚,一向懂事的王群执拗起来,非让妈妈将对门的阿姨喊来。阿姨进了门,王群半天不说话,兀自哭个不停,半晌说一句“常来,看妈”,接着又是哇哇大哭。他嘴上说不出来,可心里牵挂老两口啊!其实,老两口又何尝不牵挂儿子呀!

  小区楼上楼下的邻居记得,离开家当天,王群、老两口车上车下嚎啕大哭,观者无不落泪。

  儿子去了福利院,张翠兰的心也去了福利院。她和老伴隔三差五,就会坐半个多小时公交车,再步行20多分钟,去福利院看看儿子,快两年了,风雨无阻。除了去福利院,最多的时候,她就呆在家里,哪儿也不敢去,生怕福利院来电话,说儿子病了或有什么事了。

  43年,两位古稀老人,倾注一生在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的脑瘫儿身上。没有遗憾吗?有,但他们说,遗憾是没有把王群的病治好,不仅无益于国家社会,还增加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这是怎样一种精神,这是怎样一种人间大爱!

  纵然不能生死相托,毕竟我们曾一起与命运勇敢抗争。剩下的日子里,用父母无私真情的爱,映着夕阳,陪儿再走一程,是这对古稀老人平静的心愿。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