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揭秘:逃逸系统如何担当航天员的“守护神”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2-06-17 10:10 来源:
【字体:
(新华网)16日,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中,改进型长二F火箭一飞冲天,“逃逸塔分离”——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全体职工的心中,逃逸系统没有被航天员用上,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最大价值和成就。

 

  运载火箭发射是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重要一步,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环节。作为救生装置,位于火箭顶部的逃逸系统要完成飞船发射阶段的护航使命,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一旦火箭发射出现意外情况,它可以带走飞船,帮助航天员逃离危险区。而在这个过程中,逃逸系统要力挽狂澜,就得仰仗拥有极高安全可靠性的逃逸系统动力装置——逃逸固体发动机。

 

  给航天员上“双保险”

 

  据了解,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开展起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就一直承担着逃逸固体发动机的研制重任。从“神一”到“神八”,该院研制的发动机均凭借极高的安全可靠性,圆满完成了所有任务。

 

  位于飞船顶部的逃逸塔,塔高8米,从远处看好似火箭上的避雷针,被誉为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生命之塔”。逃逸塔的最核心部分——动力装置由1台逃逸主发动机、1台分离发动机、4台偏航俯仰发动机、4台高空逃逸发动机组成。

 

  四院41所逃逸固体发动机主任设计师陈红斌介绍,火箭发射后120秒内(即高度在0-39km范围内),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逃逸系统的主发动机将点火工作,其高达70余吨的推力,能在3秒钟内把飞船“拽”到1500米开外,帮助航天员瞬间逃生。

 

  “火箭飞行顺利时,逃逸塔将与火箭分离,这个时候分离发动机和两台偏航俯仰发动机开始工作,执行抛塔任务。”陈红斌解释。

 

  那如果在抛塔后、星箭分离前再有危险怎么办?“那就得高空逃逸发动机‘挺身而出’了。”陈红斌指出,火箭在发射后120秒~200秒(即高度在39-110km范围内),倘若再遇不测,4台高空逃逸发动机将同时点火工作,带航天员脱离险境。由此可见,10台发动机可谓在火箭发射飞行阶段为航天员上了“双保险”。

 

  同样,在执行逃逸任务时,航天人同样是上了“双保险”。在此次任务中,除了地面自动启动逃逸模式,航天员也可以手动启动逃逸模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