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金牌拿少会被百姓骂死
北京奥运会拿了51金,中国成为世界体坛第一;伦敦奥运会,最牵动国人神经的还是不是金牌?过去4年,中国竞技体育在职业化的路子上到底迈出多大步伐?到底怎样更能让挑剔的国人顺心?就此,羊城晚报特派记者专访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
金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羊城晚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过去4年,我注意到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中国体育应该大力发展职业项目,推动产业化,请问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竞技体育?
肖天:金牌只是一种数值。打个比方说,中国的钢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发动机,满大街跑的汽车,哪个是纯粹国产的?没有,因为你的特种钢、高钛钢不行。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拿了51金,成为世界第一,但世界体坛叫得响的金牌,如足球等三大球,或网球,我们都没有。这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的结构确实需要转型。
早在2002年,我就提了个观点:中国的奥运会金牌总数哪怕少一点,但是三大球、田径、游泳的名次上去一些,即便拿不到金牌,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仅仅看金牌和奖牌的数量不行———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奥运会上拿不了几块金牌,但谁敢说他们不是体育强国;我们拿了这么多金牌,到现在也不敢自称是强国。为什么?职业体育上不去,成不了体育强国。
记者:可越到奥运年,我们的体育资源就越集中于奥运会备战,但有一些优势项目的金牌老百姓并不熟悉,也不热衷。
肖天:金牌多了,一些学者说不必那么认真,金牌没什么价值,要中国运动员像老外那样放松、享受比赛。可是,这次伦敦奥运会,哪怕是我们的金牌少拿了一点,老百姓能把你骂死。所以,话可以说得调侃,但我们干竞技体育工作的人,来了伦敦就必须要争金牌。国家花那么多钱,几万里路飞到这里来,就让我们来参加个派对,来玩玩,比到哪里算哪里?尽胡扯!再说,住进奥运村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每一个运动员,哪个不想上领奖台?!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