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莫言老家拟花千万种红高粱 官方:赔本也要种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2-10-18 14:31 来源:
【字体:
(凤凰网)范珲发愁的是如何种出万亩红高粱。在莫言的家乡,由于收益太少,高密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如同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

    “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一千万”,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钱从哪里来?”

  不过,他说自己丝毫不会犹豫,“赔本也要种”。

  这一系列设想,都与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有关。

  高密的“腰杆”

  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

  高密酒桌上有了一条新规矩。

  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说,最近高密人在一起聚会。第一杯酒,肯定是“先为莫言老师获奖干一杯”。

  这段日子,在他看来,早上高密人走在大街上,精神头都不一样,“带劲”。

  高密的出租车司机,也喜欢和记者谈起莫言。一名出租车司机迅速地背出莫言家几门几号,得意地说“他和我同学的老婆是一个村的”。出租车上的电台不时有人询问莫言旧居怎么走。

  在新华书店,莫言的小说专柜空了。小书店贴出了预订莫言书籍的牌子。一本从未听说过的杂志,因为最后一页有莫言的照片被放在了书架的显著位置。

  高密大街上挂了很多祝贺莫言获奖的横幅,在“莫言迷”张守云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应该从青岛机场一路挂过来”。

  文化馆的一条横幅颇有意味,“莫言获大奖,中国很高兴”。

  在高密,“中国”和“世界”这两天不断地被提及。在莫言获奖的文化界座谈会上,有人提出,要淡化潍坊高密,多说“中国高密”。

  以前出省不好意思说是高密的,“以后大大方方的,腰杆挺直了,俺是高密的”。

  高密一家旅行社的总经理杨连才说,以后描述高密的地理位置时,再也不用说是紧邻青岛,是青岛的后花园了。

  他开起玩笑,说不定以后青岛宣传语会成为,“紧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故乡”。

  高密变了。

  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

  莫言家的萝卜

  一游客从地里挖出一根萝卜,塞在衣服里。出了门,向村民展示,“莫言家的萝卜,莫言家的萝卜啊”

  “圣地”的中心是莫言家的老屋。

  平安庄挂起了30多盏红灯笼,进村的大桥刷了两遍漆,桥上的字描成了金色。

  莫言获奖当晚,管委会的领导想清街,要把村里路上晒的玉米全部清掉。莫言的二哥管谟欣拦住了。

  10月14日,莫言的旧居屋后竖了一个介绍莫言的大展板,第二天就拔掉了。“牌子上有几个错字”。周围是新种的柏树枝和杏梅树。树上漆了崭新的白漆。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土胚屋,五间房,狭小,逼仄,堆满了灰尘和杂物。

  正屋里有一台收音机,是莫言结婚时买的。这是屋里最值钱的电器,“第二值钱的就是手电筒了”。

  一拨拨的人进来,转不开时会默契地排队照相。不认识的人还彼此打招呼,“赶紧看,以后来就要收钱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