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政府不能把省钱当医改主要目的
新医改推进6年来,为何核心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并未解决?导致“政府不满意、医生不满意、患者不满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对此“诊脉”,一些委员提出,医改不能各部门自行其是,亟待启动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试点。
亮点1
“各搞各的试点,找不到交叉点”
“2009年至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医疗卫生经费达4万亿,其中中央财政达到1万多亿,医保基金支出成倍增长。但人们的获得感确实不够,甚至形成了日益固化的老大难问题。”委员郑功成说,改革至今体制依然不顺,“要像1994年设计的那样,由国务院出面组织开展三医联动的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不能是卫生部门搞个医院的试点,劳动部门搞医保的试点,医药部门搞医药的试点,各搞各的,找不到交叉点”,他建议国务院选择部分中型城市作为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试点,“如果不推进这一步,各行其是的现象还会延续下去”。
亮点2
“零差价试点违背客观规律”
委员韩晓武认为,改革药品价格应该充分考虑药品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及合理的流通成本,“药品的价格过高肯定不合理,但并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要合理”,他说,“单纯提要挤干药品价格的水分是不妥当的,提出在药品采购中进行零差价试点更是违背客观规律,提企业直销、取消医药流通环节也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药品价格改革必须与医药的其他改革相衔接。单纯以降低药品价格作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缘木求鱼,恐怕无法把医改引向成功”。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