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固本强基”奉献和谐家园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6-01-19 16:2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2015年12月12日,周六,乌鲁木齐的839个社区迎来12月最繁忙的一天,包括不当班的巡逻队员、社区的义务工作者和社区公岗人员在内的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都在加班清理积雪。这场暴雪给社区的清洁工作出了个大难题。如今,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社区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全员出动”,对于工作人员“一岗多责”的要求,让大家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都会自觉地回单位加班。

  社区是首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重点工作。而“固本强基”就是对社区维稳工作的一个核心要求。这项要求落到实处,就包括了所有社区均达到有人员、有编制、有阵地、有经费、有食堂、有警务室、有巡逻车、有文化活动中心、有干部高配待遇、有便民服务队、有管理考核制度等“十有”。通过社区“十有”,基层维护稳定和服务民生增强了,也让各族居民群众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维护稳定的决心。

  截至2015年末,全市街办(管委会)由原来的58个增加到82个,社区由原来的502个增加到839个,派出所由原来的102个增加到121个。乌鲁木齐基层管理的力量大大加强。同时,基层社区(村)的“四化管理”也已形成了规范化的流程。“四化”管理,包括用“单位化”管理“社会人”、用“网格化”巡控社会面、用社会化服务好各族群众、用数字化监控社情动态等四方面的内容。

  “单位化”让八旬老人找到“家”的感觉

  在社区管理当中,最难进行管理的包括离退、孤残和“三无”人员,这些人很少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也没有太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将这一类的社区人员进行合理的归类管理和服务,是乌鲁木齐的每个社区(村)都会遇到的难题。将他们“单位化”是目前社区管理工作中较为成功的经验。

  “热大姐是我们社区的宝贵财富,在对社区特殊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上,她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这让我们的工作难度降低了不少。”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亚南路街道广州街社区书记刘献峰说。

  他口中的“热大姐”就是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全国岗位学雷峰标兵”热先古力·托乎提。近年来,广州街社区的“社会人”单位化管理做得很成功,而作为社区主任的热先古力·托乎提是社区里的“明星”,这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社区居民都很信任这位“热大姐”。

  “我自己就是一个被‘单位化’管理的社会人,我从一个无业人员到拥有了社区公益性岗位,之后又有了事业编制,所以我很理解那些‘社会人’,他们往往比普通的社区居民更需要帮助。”热先古力说,广州街社区目前有近2500人,其中流动人口237人,低保户5人、孤残人员11人,60岁以上的老人159人,这部分“社会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0%,比例较高,这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有一个叫王亚英的八旬老人,平时基本不跟社区里的其他人来往,社区里的老人们说,这个老人有时候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我们就主动去找她,最开始,她连门都不愿意开,她说,就算家里有什么困难,也是她自己的事,不用别人操心。”热先古力说,经过多次的上门沟通,老人终于开始信任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了他们家里的情况。

  原来老人的老伴早早离世,老人自己没有收入,家中的三个子女经济条件都很不好,由于种种原因,两个儿子至今仍然没有自己的家庭,也没有稳定的职业,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小儿子,至今仍然与老人住在一起。非常要强的王亚英觉得这样的家庭条件对别人羞于启齿,也怕被别人议论,所以她越来越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把自己封闭起来。

  “热大姐了解了这样的情况之后,向社区作了汇报,之后社区帮她申请了低保,并且帮她的小儿子申请到了廉租房,一下子改变了她家窘迫的生活,老人现在经常到社区办公室来找热大姐谈心,总是说,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党帮助了她,社区帮助了她,她会用他的余生去感谢。”刘献峰说,老人原本不识字,但为了能够更郑重地表达她的感谢,已是八旬高龄的她开始学习生字,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给社区写了七八封感谢信。

  “她为了写满一页纸,几乎每写一句话都要翻很多次字典,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的字典翻烂了,社区就给她买了一本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老人把这件事都写到了感谢信当中呢!”热先古力说,自2014年起,社区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帮扶档案,社区可以很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社区人进行帮扶,而那些被帮扶的居民,在解决了自身的困难之后,很快就会成为社区的好帮手,帮助社区开展工作。

  据了解,目前乌鲁木齐全市的绝大部分社区(村)都建立了相似的数据库,相类的故事也频繁地在城市的每个社区发生着。

  “网格化”梳理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0年以来,“十有”的要求让社区“网格化”管理有了充盈的软硬件保障,也让社区居民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网格化管理的普及,使得乌鲁木齐的社区巡控形成了常态化、精细化和动态化,社区安全管理基本杜绝了“巡控死角”。社区巡逻队除担任常规的社区巡逻任务外,还承担起一些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工作。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片区管委会的固原巷社区是乌鲁木齐最早建立起社区巡逻队的社区之一,巡逻队在巡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快,社区就针对这个问题建立起了一个特色化的服务项目,类似的服务项目如今已经开始在全疆乃至全国推广。

  2010年夏天,社区巡逻队在巡逻过程中,发现社区中的孩子下午早早就下课了,大人还没下班,他们回不了家,就在小区路面以及马路上打闹疯跑。社区紧邻繁华商业区和外环路,小区内的路面上车辆也来往频繁,孩子们在路上打闹游戏,非常危险,巡逻队回去之后,把这个问题反馈给了社区。

  “一开始,我们想着把孩子组织起来,到社区的阅览室参加阅读,但七岁到十二岁年龄段的孩子,基本都是坐不住的,很难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安安静静看一小的书。所以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完善,最终,我们决定开办一个‘六点半课堂’。这个项目得到了天山区文体局和辖区内市40小学的大力支持,不但有了资金保障,而且40小老师中的党员还在这个课堂义务承担教学工作。”固原巷社区书记于莉介绍说,这个课堂不但帮孩子们补习文化知识,还开办了特色课堂,如今,课堂里最受欢迎的是双语书法课。孩子们可以在课堂里学到维汉双语的书法。

  “通过双语书法的学习,各民族的孩子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亲近感。开办这个书法班,我们更希望民族团结可以从娃娃抓起,通过艺术的力量传达民族团结的内涵。这种形式也非常生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于莉说。

  目前,乌鲁木齐的各个社区(村)都在尝试通过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细化各类工作。比如发现社区有文艺天赋的老人的档案,组织起社区老人民族舞蹈队,比如为社区行动不便的孤残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敲门式服务”等等,网格化管理就像一把细纹的梳子,将社区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人性化。

  “社会化”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

  社会化建设,更偏重于民生服务,对于“社会化”的要求,乌鲁木齐的社区(村)多将扶贫济困、敬老助残作为突破口。

  乌县甘沟乡东风村是一个县级贫困村。这里地处山区,由于全年较为干旱少雨,并不适合推广农业。村里以牧业养殖为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村里的产业结构单一,快速脱贫成为村里的首要工作。

  2014年,乌鲁木齐市地税局的访汇聚工作组来到东风村参与村里的工作,在经过调研和评估设计之后,工作组为村里设计了“以牧养游”的发展模式。

  旅游,是乌鲁木齐县的立县之本。如何将原来的农牧业人口成功转化为旅游业人口,将原来的传统产业转化为现代旅游产业,是近年来乌县规划建设南旅游基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东风村的产业转型,可以说是乌县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东风村村支书阿衣提汗·吾拉孜汗是一位“大学生村官”,他被村民们称为“小阿书记”。他说,最初工作组来到东风村,首先抓的是基层党建,并没有直接去抓经济发展,这让他多少有一点点小困惑。但半年之后,工作组的这个决策却产生了很大的功效。

  “以牧养游“的创收模式,是通过畜牧养殖业,带活牧家乐和旅游业。但是,这套设计需要改变这个哈萨克族牧民占60%的村子的居住结构,要把养殖区和生活区分开来建设。

  “这个设计,打破了哈萨克族数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哈萨克族牧民从前都是把牛羊的圈舍建在土屋或毡房的后面,紧挨着居所,让他们把居所和羊圈分开来建,他们实在想不通。对于牧民来说,牛羊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来源,就是他们的命,让他们跟牛羊分开,就像要了他们的命,所以最开始是一片反对之声。但是如果不分开建,牧家乐的门外到处是牛羊的圈舍,谁又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聚餐呢?我们去挨家做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有时候还会挨骂。还好,工作组给我们出了一些主意,让我们一步步地实现了这个设计。”

  小阿书记所说的“主意”其实并不神秘,那就是发动党员率先去参加旧居拆迁,当第一批拆迁的人享受到了新居的环境,也有了丰厚的回报,自然就会去说服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这个400多村民的村子里,有32名党员,其中哈萨克族党员就占到了70%以上,他们不但非常了解村里的现状,而且在村民中也很有威信。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我们把这批党员重新组织起来,先给他们去讲党的惠民政策,先让他们了解村里的致富新举措,先让他们带头去配合这些工作,后面再由他们去带动村民参与其中,这个方法很快起到了作用。工作组给我们介绍经验,说每多发动一个党员,就相当于村委会和村党委又多了一位好帮手。确实,接受了村里精准扶贫的老支书恰皮依吾拉不但当年脱贫,而且还主动提出来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共同致富,这位在村民中很有威望的老党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村里决定的正确,于是很快就不少村民搬进了新居,仅仅一年的时间,村里的旧居拆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生活区,已出现了15家牧家乐,‘以牧养游’的思路终于可以顺利实施。”小阿书记说。

  如今,这个贫困村半数以上的村民已经脱贫,并逐步转为定居的旅游业人口。

  通过抓基层党建来实施社区(村)的社会化管理,这个方法如今已在乌鲁木齐绝大多数的社区(村)里进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1月,在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地州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测评中,乌鲁木齐评分位列全疆第一。

  “数字化”摸索出“民情大数据”

  用数字化监控社情动态,对于社区建设的硬件要求较高,这包括了社区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和社区大数据复合系统建设两部分的内容,如何将这两部分的内容结合成一个有机体,把监控和工作微端细分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目前乌鲁木齐的各个社区(村)仍然在进行尝试和摸索。而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南纬路街道青海路社区凭着资源优势率先迈出了一步。

  “2010年之前,乌鲁木齐的各个街道社区基本还在搜集整理社区基本情况资料的时候,青海路社区已经开始建立3D数字化监控操作系统。由于自治区科技厅是社区的共建单位,在他们的帮助下,社区开发出了一套电脑3D数控系统,社区的巡逻、处突、摄像头网络视频处理、卫生检查等工作,均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完成实时监控,这套系统初步完成之后,吸引了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很多工作团来观摩调研。”社区书记孙茉莉介绍说,目前,在科技厅的帮助下,社区正在把出租屋、流动人口、老龄群体、车辆停放等多项数据系统与3D数控系统进行系统融合,完成之后,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大数据系统。

  “这套系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工作便利,比如出租屋的租客发生变化,通过这套数控系统,第一时间就可以在办公室里了解到实时情况,比如社区发出现突发事件,这套系统能极快地定位事发地点并通知巡逻队及时处理。这样,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做工作的微端细分,比如社区企业办事服务、‘三无’人员登记管理等等,这样不但提高的办事效率,而且服务的内容也更加细致和多元。”孙茉莉说,社区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五行理念”,并依据这种理念的分类,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能很快地知道自己的服务人群应该怎么接待、怎样处理相关事务,社区的工作更加人性化、精确化。

  目前,乌鲁木齐的各社区(村)均已完成基本的民情数据录入和整理,怎样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这些“大数据”的功效,进而使它们能够在“智慧城市”互联系统和各项“互联网+”的社会服务中发挥作用,乌鲁木齐的各社区(村)仍然在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摸索。

  “四化”建设,不但为乌鲁木齐的“固本强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短短几年里,让这座繁华的城市成为一个和谐宁静的家园。

实习编辑:王一欢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