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行动】甘肃广河:走出去引进来变思路 特色扶贫搭“一带一路”快车

2018-07-12 14:08 来源: 未来网
调整字体
   【脱贫攻坚在行动】甘肃广河:走出去引进来变思路 特色扶贫搭“一带一路”快车

  7月9日下午,“脱贫攻坚在行动——网络媒体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在甘肃临夏广河县启动。

  未来网(www.k618.cn 中央新闻网站)广河7月10日电(记者 贺卓辉 见习记者 朱延生)在马树英高速运转的缝纫机下,一件件印有民族图案的布料被制作成精致的礼帽,这些帽子将随着“丝绸之路”的路线,销往中亚和非洲国家;

  在马如如手中,一件件华为配件正在通过电脑扫描,手动操作机器磨合,零部件完成后,将被送往手机生产商,成为手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银矿的牛棚中,“牛经济”正在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并且做起了“股东”,参与年底分红;

  而在马进福的试验田里,150余个品种的玉米秸秆正在变废为宝,成为“粮改饲”的重大成果,让原本只够两头牛一年饲料的土地产量翻一番,足够养殖4头牛……

  广河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养牛、牛肉、饲草全链条产业。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通过“一带一路”历史和沿线优势,通过孵化科技企业,通过签订“脱贫协议”,通过引进优良品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正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推进精准脱贫。

  7月9日下午,“脱贫攻坚在行动——网络媒体甘肃民族地区行”主题采访活动在甘肃临夏广河县启动。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来自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国际在线等13家媒体的14名记者,在随后的6天中,将深入深度贫困地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通过多种报道方式,集中展示两州在精准扶贫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走出去: 扶贫产品畅销“一带一路” 国家

  马树英没有想到,自己在家门口就可以在外贸公司就业,而每个月的收入足够养活家里的孩子和老人。

  马树英是广河县当地村庄的村民,家里只有不足一亩地,全家却有7口人要照顾,是精准扶贫的脱贫对象。

  马树英的丈夫在外务工,而自己也曾在外地打过工,后来因为家庭成员需要有人照顾,在外打工挣钱不多等原因而回乡。

  回乡后,因为没有正式工作,马树英一家陷入了贫困境地。

  当地政府主动找到马树英,介绍她通过自己的技能进入一家外贸生产企业,这家企业生产的民族礼帽销往中亚和非洲国家。

  和马树英一起的,还包括阿里麻土乡古城村和城关镇十里墩村的70余名农村贫困户的妇女,他们正在家门口用自己的双手让“中国制造”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广河县商务局局长马俊祥告诉记者,这家外贸企业选择落地广河时,广河政府给企业提供了企业免费孵化地,即免费场地、免费水电暖等,企业也同意解决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刚开始是政府邀请贫困户就业,但现在有很多人主动前来就业。”马俊祥说。

  目前,这家企业已经有70余名当地就业人员,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贫困人口。

  马俊祥介绍,企业给了员工三个月的保底培训期,这期间即使工作量达不到,工资按照原定标准发,等熟练操作后,超出标准部分按照量来增加工资。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大门”,全县总人口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现有贫困人口6485户33082人,贫困面为15.48%。

  引进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的科技公司就业

  30多岁的马如如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只有四岁,最大的孩子正在读小学。由于丈夫在外打工,如何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成为马如如一段时间来的难题。

  “外出打工孩子没人照顾,而且在外打工往往挣的不多但消费很高。”马如如说,自己曾经考虑过外出工作,但是想到孩子没人照顾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实际上,在以前,广河县每年都会有一批劳动力流出到外省,进入到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打工。

  广河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在家务工和外出打工一样,从外地引入了生产华为手机配件的电子产品制造公司,将打工单位放到了家门口。

  由于这家企业每年都会从广河招聘一部分人,所以这家企业也很乐意将加工产放在广河县。

  广河县电商孵化园就成了精准脱贫的“大本营”,成为了扶贫车间的强大后盾。

  从2014年开始,多家电商企业先后在庄窠集镇、城关镇设立电商扶贫车间,带动1000多名劳动里从事小型加工,其中贫困户妇女510人,贫困村成为了加工厂,贫困群众在搞好种植养殖的同事,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到电商企业或者电商扶贫点从事加工,不出家门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一年能挣2万多元,对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创造了条件。

  广河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建成“扶贫车间”8个,带动农户2800多户,其中贫困户1120户,户均增收1285元。

  签“生死状”:人在牛在 牛去追责

  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向记者展示了一摞厚厚的资料,那里面是县里每一头牛的档案、照片,还有一份《广河县基础母牛三户联保养殖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

  《广河县基础母牛三户联保养殖协议书》。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协议书是乡镇政府、当地兽医局和农户共同签署的,协议规定,农户在五年内不可以出售母牛,政府将以每头基础母牛6000元的补贴价格补助贫困户。

  这份协议的初衷,就是通过基础母牛生产更多的小母牛,通过小母牛再生产出更多的牛,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

  为了落实这项脱贫协议,马进福告诉记者,如果一年下来,发现一个村里的母牛被卖掉10头以上,村干部要被免职,乡镇主要负责人也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通过“保住”母牛,进而增加农户牛的存栏量,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

  如今,在广河县已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雌牛下雌牛,三年五头牛,发展牛产业,脱贫不用愁……”

  而在过去,由于对基础母牛不够重视,导致农户将养大的母牛出栏卖掉,还要以高价再购买小牛重新养殖,老百姓养牛的成本很高,而受益却不见增长。

  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懂得母牛的重要性,基础母畜产业已经带动老百姓每只基础母牛增收3600元。

  变思路:引进最优品种 变粮食玉米为饲草玉米

  “今年,我们引进了156个玉米品种进行实验,哪个品种生产的秸秆数量和质量高,我们将把这款品种在全县推广。”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带记者来到他的试验田,位于城关镇十里墩村的“国家旱作农业项目甘肃省广河县十里墩实验示范点”,目前,156个品种中已经验证有两个品种的产量较高。

  在广河县42万亩的耕地中,80%以上为山旱地,旱作农业的种植数量达36万亩。

  从2011年开始,广河县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种植旱作农业和养牛羊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

  但是,玉米的增收空间有限,而牛羊的优质饲草又出现供给不足,这些矛盾都在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群众脱贫增收。

  既然粮食收入有限,而当地群众又多养牛羊,为何不将玉米的粮食功能转变为牛羊的优质饲料功能呢?

  于是,一场当地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改饲”从去年悄然开始。

  “粮改饲”后,村民牛羊的饲料有了保障,除了自给自足外,还能销往甘南等地。 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苏银矿就是“粮改饲”的积极支持者。

  去年年初,苏银矿开了这家合作社,将周围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土地以每亩地每年1000多元的价格租赁下来,大规模种植饲草玉米。如今,这些饲草玉米的60%已经满足自己合作社的牛食用,剩下的40%还可以销往甘南州、青海省等畜牧地区。

  “粮改饲”的重大成果,是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截止到去年,广河县共完成饲草加工9万亩、31万吨,其中带动1380户贫困户种植饲草玉米6500亩,加工饲料2.6万吨,每亩地的收入比单纯种植玉米增加了400元左右。

  马进福表示,今年广河县预计将完成饲草加工20万亩、100万吨,带动7116户贫困户增收发展,每亩地相比去年增收4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00元左右。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