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45公里滨江线,是梦和故乡也是诗与远方——上海市政府参事建言献策滨江规划建设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8-09-21 10:21 来源: 文汇报
【字体:

   

  俯瞰黄浦江两岸。(本报记者袁婧摄)

  刚刚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徐汇滨江10万平方米的“AI公园”成为上海人工智能的实验场和首发地。大会主会场组成中既有见证城市发展的工业遗存油罐艺术公园,也有西岸艺术中心、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等艺术场馆。上海这些年来在滨江公共空间开发利用上取得的成效,再一次得到展示。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日前召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专题研讨会,专家们对标纽约、伦敦、悉尼等城市滨水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建言献策,探讨让黄浦江两岸进一步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市民游客的公共客厅和贯穿申城的生态廊道,让亲水文化空间成为融工作、生活、休闲为一体的24小时活动场所。

  城市中心、滨水地带和历史街区,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建成环境的三个主体板块,黄浦江两岸滨水地带正好是三者的叠合。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表示,开放空间贯通、塑造区段特质和辐射城市腹地,是城市滨水地带转型发展的基本环节。他强调滨水地区植入新兴功能,要为城市功能服务。如伦敦的金融和商务中心功能大部分已转移至伦敦码头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远超伦敦当初的金融区,也提升了伦敦的全球竞争力。他同时建议,需塑造地域特质以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体验经济时代,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的城市建成环境,已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时尚场所——工业遗和都市生活交相辉映,塔吊成为公共艺术,仓库成为博览中心,滨水地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将被赋予新的价值。

  黄浦江是上海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水+绿”呈现出上海的自然生态特色,“亲水”特质的滨江再开发,可以补上中心城区缺少绿地公园的短板。原市政府参事、上海大学教授傅克诚认为,注重两岸互视性,建设开放通透的滨水式建筑,规划便捷可达的交通,以及制定安全疏散路线等海外经验值得借鉴。“对市民来说,滨水区有一种非日常感,不是熟悉的城市生活的陆上感觉,因此在设计时需注意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让人们充分享受滨水的特点。”她同时建议搭建滨江科学研究框架,建立跨学科数据库,以学术助力相关的开发规划。

  市政府参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及其腹地的功能和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完善两岸联动的交通与旅游网络,形成码头和城市腹地历史风貌区域的交通联动,形成水上观光和陆上文旅的“鱼骨式”或“叶脉式”构架,“游一条江,读一座城,讲好上海故事,形成有水脉特色、有历史内涵的上海城市文化深度游览线路。”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在母亲河黄浦江的两岸。市政府参事、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建议,数十公里的滨江绿地,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的苦乐悲欢,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展现上海的历史足迹、民俗风情,和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悉尼的滨水地区开发,将商业、文化、旅游功能,与港口历史和滨水景观相结合,使悉尼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图/视觉中国)

  【听听参事的声音——】 

  以下内容摘编自上海市政府参事室“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后的后续规划和开发”专题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

  沿着浦江,从历史走向未来 

  赵丽宏  

  (市政府参事,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散文家) 

  提要 

  数十公里的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它们将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苦乐悲欢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没有江海,就没有港口,没有河流,就没有城市。江河,犹如母亲哺养了城市。

  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黄浦江是一条很特别的江河,起源于青浦,汇集了太湖、淀山湖和江南水乡万千湖泊河沟的流水,形成雄浑阔大的江波,穿过城市,流经青浦、松江、奉贤、徐汇、黄浦、虹口、杨浦、浦东、宝山,至吴淞口注入长江,汇入海洋。

  她曲折蜿蜒地流过来,流过月光铺地的沉睡原野,流过炊烟缭绕的宁静乡村,流过兵荒马乱,流过饥馑贫困,流过晚霞和晨雾,流过渔灯和萤火,从荒凉缓缓流向繁华,从远古悠悠流到今天。她流过上海的腹地,流过人口密集的城区,流出了上海人酸甜苦辣的生活……黄浦江,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江畔渔村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也成为上海的象征。

  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关于黄浦江,那是一种很复杂的记忆。上海以前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大港,完全是黄浦江所赐。黄浦江流过上海市区的两岸江畔,几乎全部是港区、码头、工厂。市民只能通过远远传来的汽笛声想象在不远处流淌的江水,只能通过在屋脊上晃动的码头吊车想象黄浦江畔的繁忙。

  小时候,我住在离外滩很近的街区,步行五分钟,就可以走到黄浦江边。外滩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外滩那些面向黄浦江的老房子,每一栋我都熟悉。我很多次骑到汇丰银行门前的那对铜狮子上,也曾经在海关大楼门口抬头看楼顶那座会唱歌的大钟。少年时代,我曾经从苏州河游进黄浦江,游到江心再往回游,在江面上看外滩,江畔的楼房成了天边的风景。青年时代,我也曾经在外滩情人墙边和女朋友约会,和很多年轻的情侣挤在一起,各自沉浸在两人世界中。

  中学毕业后,从十六铺码头乘船去崇明岛,成了经常的事情。在船上可以非常完整地看到浦江两岸的风光。浦江两岸停泊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商船、货轮,还有很多工厂,发电厂、化工厂,江畔有黑色的煤山,有数不清的烟囱,还可以看到工厂的排水管,像一个个不停呕吐的大嘴,肆无忌惮地往黄浦江中吐出污浊的脏水……那时在轮船上看到的这条黄浦江,似乎和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它属于运输,属于工业,黄浦江中流淌的波浪,只和经济有关。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极不寻常的姿态,反映在黄浦江畔。大概是在七年前,一位纪录片导演来找我,说他正在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片名就是《黄浦江》,希望我担任记录片的文学顾问。他告诉我,拍这部片子,就是要向世界展现黄浦江畔出现的新景象,曾经封闭的黄浦江沿岸,已经差不多全部开放,成为向公众开放的绿化地带和亲水平台。这个消息,对我的震惊难以想象。沿岸的那些码头、工厂、机关,都被搬到了什么地方?那位导演驾着车,带我去看了北外滩,去了徐汇滨江,去了十六铺水岸,去了虹口滨江。而这些地方,只是开放的浦江滨岸的一小部分。我下车走到黄浦江边,这里原来是厂房和仓库密集、烟囱和塔吊林立,而现在,却成了可供人随意走动的滨江花园。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而上海差不多完成了这个奇迹一样的工程。

  上海的母亲河,她曾经封闭如今开放的滨江沿岸,应该以何种面目呈现给世人,值得思索。这个滨江花园应该以各种方式,展现上海的丰富曲折的历史足迹,呈现上海的风俗民情,展示上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对每一个曾经在历史上发生重要事件的地段,都要有所展现,南京路外滩有陈毅广场,这是对受人爱戴的上海老市长的纪念,吴淞口可以有陈化成广场,张华浜可以有淞沪抗战纪念广场,虹口滨江可以有犹太难民受庇纪念广场,十六铺可以有民俗风情广场,北外滩可以有世博公园,上海的渔业、工业、港口海运的发展历史,都可以在黄浦江滨得到展现。这里不仅可以展现上海近代的历史,也可以上溯至古代。上海乃至全国的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可以沿着黄浦江追溯研究思考,在浦江沿岸,可以设计哪些能展现历史,凸显海派文化的纪念设施,可以是雕塑,是壁画,是纪念碑,是博物馆,是美术馆,是阅览室,是主题公园,也可以是咖啡馆和茶室。数十公里的黄浦江两岸的滨江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艺术的展示厅,它们将凝聚着岁月沧桑和几代上海人苦乐悲欢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