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这项国家最高荣誉,为什么授予8位外国人?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9-09-18 20:48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18日讯 9月17日,有42人荣获国家勋章(包括“共和国勋章”和“友谊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8人获得“共和国勋章”、6人获得“友谊勋章”、28人荣获国家荣誉称号。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注意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首次集中评选颁授,“友谊勋章”在此之前已有2位国家总统被授予,加上这次的6人,共有8名外国人士获得这项国家最高荣誉。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什么是“友谊勋章”?为什么要授予外国人士?首位获得“友谊勋章”的是谁?此次获得“友谊勋章”的6人又与中国有什么渊源?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一一做了梳理。
  “友谊勋章”设立已有3年多 获得者可受邀参加国家庆典
  梳理发现,“友谊勋章”正式设立已有3年多的时间,已有8人获此荣誉。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家设立“友谊勋章”,授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是国家最高荣誉。
  之所以设立“友谊勋章”,是为了通过树立中外友谊典范,向世界传递友谊和平、公平正义等基本理念,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根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进行国事活动,可以直接授予外国政要、国际友人等人士“友谊勋章”。值得注意的是,“友谊勋章”前两次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事活动中直接授予外国政要,此次的6人是首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
  此外,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享有崇高礼遇和国家规定的待遇,如可以受邀参加国家庆典等活动。
  “友谊勋章”长什么样?
  据新华社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章体以金色、蓝色为主色调,采用和平鸽、地球、握手、荷花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万年青、牡丹花、玉璧、兰草等元素,整体采用花丝镶嵌、掐丝珐琅等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设计制作象征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好团结、友谊长存,祝愿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新华社图
  首枚“友谊勋章”由俄罗斯总统普京获得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首位获得“友谊勋章” 的外国人士。2018年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向他授予首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新华社图
  在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指出,普京总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领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正是得益于普京总统多年来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中俄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政治和战略互信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得到长足发展,两国人民友谊不断深化。高水平的中俄关系造福了两国人民,堪称当今世界大国、邻国和谐共处的典范,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又将第二枚“友谊勋章”颁授给了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友谊勋章”颁授仪式。新华社图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纳扎尔巴耶夫和哈萨克斯坦社会各界第一时间热烈响应。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中哈又率先开展产能合作,深化发展战略对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
  在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指出,纳扎尔巴耶夫首任总统是具有国际威望的政治家,也是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缔造者和推动者。在他和中国领导人共同引领、推动下,中哈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结出累累硕果,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6人获得“友谊勋章” 年龄最大104岁
  此次共有6人获得“友谊勋章”,分别是劳尔·卡斯特罗·鲁斯(古巴)、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女,泰国)、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坦桑尼亚)、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利科娃(女,俄罗斯)、让-皮埃尔·拉法兰(法国)和伊莎白·柯鲁克(女,加拿大)。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梳理发现,6人中,年龄最小64岁,最大104岁,多人是外国政要,也有致力于中外民间交流交往的国际友人。


  劳尔·卡斯特罗·鲁斯 新华社图
  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男,1931年6月生,古巴籍,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革命领袖,长期担任古巴党和政府重要职务。据新华社此前报道,劳尔会唱《东方红》,曾多次访问中国。他对华友好,积极促成古巴在拉美地区率先同新中国建交,是中古关系的重要奠基人、中拉关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将对华关系确立为古巴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并坚定致力于将古中友谊发扬光大,在重大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强调中国是维护国际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关键建设性力量,支持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 新华社图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女,1955年4月生,泰国籍,泰王国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员。对华十分友好并怀有深厚感情,中国文学、历史文化造诣深厚。已访华48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泰友好,为中泰关系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曾参加我国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在涉及中方重大利益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心系中国人民,在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 新华社图
  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男,1942年1月生,坦桑尼亚籍,坦桑尼亚前总理、前外长,坦中友协会长。非洲知名外交家,长期担任非洲统一组织(非盟前身)秘书长。对华怀有深厚友好感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为巩固和促进中坦、中非友好合作、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作出杰出贡献,并与我国老一辈领导人结下深厚情谊。担任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时,萨利姆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付出巨大的努力,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结果得以宣布的那一刻,一些欣喜若狂的非洲国家与会代表当场起舞,萨利姆便是其中之一。


  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利科娃 新华社图
  加林娜·维尼阿米诺夫娜·库利科娃,女,1935年2月生,俄罗斯籍,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高级研究员、著名汉学家。1957年参与创建苏中友协,1960年进入苏联对外友协工作。1989年当选为苏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并赴苏联(俄罗斯)驻华使馆工作,始终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为推动中苏(俄)民间外交作出杰出贡献。现年84岁,仍坚持工作在中俄民间交往第一线。其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俄罗斯和中国:民间外交》一书,用大量详实的图文资料真实记录了两国人民7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曾获“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和全国对外友协“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让-皮埃尔·拉法兰 新华社图
  让-皮埃尔·拉法兰,男,1948年8月生,法国籍,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作为法国总理在“非典”期间坚持如期访华,给予中国人民极大政治和情感支持。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曾作为法国总统代表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积极为法国、欧洲各界客观认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建言献策。发挥“中国通”优势,利用各种场合和平台宣介中国,增进中法友谊,与夫人合著《中国的启示》一书并在我国出版。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为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奔走努力。他曾表示,“希望自己扮演一个协调人的角色,消除彼此的分歧,让大家像珍惜艺术品一样珍惜法中友谊”


  伊莎白·柯鲁克 新华社图
  伊莎白·柯鲁克,女,1915年12月生,加拿大籍,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1980年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一批“外国老专家”。生于中国成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1947年,为考察和报道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与丈夫大卫·柯鲁克穿越重重封锁来到边区,完成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这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半世纪之久,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注意到,伊莎白·柯鲁克今年已有104岁的高龄,是8位获得“友谊勋章”的外国人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记者李玉莹 整合)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
  【编辑:朱曦东】
  (作者:李玉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