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湿地】一分钟“打卡”大美青海湖
冬季的青海湖浩瀚飘渺,水天一线。作为地域辽阔、草原广袤的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青海湖在夏季每天有数万游客慕名而来。而在冬季旅游淡季,这里依旧是水禽的集中生活和繁殖育雏的场所。
“这个是灰雁,这种是斑头雁,那边的是棕头鸥……”冷风吹过来,游客伸出手都变得困难起来。何玉邦却饶有兴致地介绍起那些扎在湖水中的水鸟。何玉邦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至今已经在青海湖工作了近17个年头,也是青海湖由小变大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青海湖水鸟聚集(央视网记者 摄)
“2003年,我来到青海湖的时候,它仍然处于萎缩状态,直到2005年,青海湖的水位才开始以每年20公分的高度回升。如今,和2004年的各项数值相比,青海湖整体水位高度上升了3米,面积扩大了300平方公里。”提到这,何玉邦忍不住地笑起来,“再有几年,水位应该就能回到195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了。”
“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2005年,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开始实施。”何玉邦说,得益于国家政策,当地政府不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这也使得青海湖保护区变得越来越好。
据统计,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25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7%。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也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2018年的2793只。
在何玉邦的朋友圈,“打卡”不同角度的青海湖成为他坚持了很多年的习惯。“当真是桑田变沧海。这一切离不开大自然的力量,也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努力。”

青海湖畔的五彩经幡(何玉邦 摄)
何玉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好的保护方法是什么?不要去干扰他。我一直说三句话,我爱你跟你没关系,这叫保护;我爱你跟你有关系,这叫利用;我爱你跟你很有关系,这叫开发。”
这几年,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其中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累计增加1.35 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增长,累计增长21.33公顷。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减少3960公顷。与此同时,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4年来保持不变。

位于青海湖北岸的仙女湾湿地(何玉邦 摄)
“我就是在工作中享受自然,在自然中享受工作。”何玉邦说能守护青海湖畔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尽管肩上的担子不轻,但也要竭尽全力接力干下去。
【编辑:刘益谦】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