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造福杭州城,他见证10年巨变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珊珊):冬日的西溪并不沉寂。
搭乘摇橹船,穿行在芦苇茫茫的河道上,一群群野鸭,时而悠游,时而戏水。河道护栏上的白鹭,如雕塑般站立,忽然扑腾一下掠过眼前,飞上天去。眼前芦花成海,远处天空辽阔,冬日好光景,动静两相宜。
浙江省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空中俯瞰,西湖和西溪分别处在浙江省城杭州中心城区的两侧,犹如杭州两只美丽的眼睛。然而,二三十年前,随着杭州城区的扩容,西溪这块弥足珍贵的“绿肺”差点消失。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管理部绿化管理员钱昕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湿地,保护湿地。西溪湿地可谓杭城之“肾”,保护西溪湿地,就是保护杭城之“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
西溪且留下,何日君再来!
2009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钱昕也正是在那一年毕业,成为保护西溪湿地“大家庭”中的一员。
刚来到西溪时,西溪正处于湿地保护性建设实施阶段。那时的湿地植物已日渐茂盛。进入湿地后不久,湿地柿子进入成熟季,钱昕至今仍对挂在枝头红灿灿的柿子印象深刻。
为最大范围修复湿地功能,重建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力求将湿地生态恢复到历史最佳水平,西溪湿地选择科学规划,靠生态恢复生态。
游客在西溪公园内漫步,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沿着堤岸有一排护堤柳树木桩,如今这些木桩都长成了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柳树,与碧绿的水面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新风景。
钱昕表示,专家最初的设计可不是这样,本来是要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后来为了争取更优方案,建设者又向当地村民求教。
村民们说,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却不能生根发芽,建议用柳树桩护堤。柳树生命力旺盛,柳树桩是活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根还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的生存。
虽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成本高,但更能改善生态。建设者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
类似这样的细节,在西溪一期工程中比比皆是:这里的河堤,没有水泥、柏油、石块,完全由河泥自然堆成;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利于湿生植物生长;大量的芦苇、野茭白、菖蒲、狗牙根、结缕草等根系密集发达的植物,有效抵御着河水对堤岸的冲击;施工时精心规划与避让,湿地的几千棵柿子树全部留下。
钱昕(受访者供图)
钱昕如今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绿化员工一起,对湿地原生态植被进行原生态管理,做到对生态的最小干预,同时对湿地内大面积的梅花及柿子树进行日常养护。“尽量保证不对原生态区域进行干涉,只清理这些区域内对游步道有所遮挡的杂草和树枝。”
2016年G20峰会期间,西溪湿地要对13000多平方米的绿植景观进行升级改造。
气温炎热的夏日,钱昕每天带队和绿化养护工人一起,在景区林间及各条游步道巡查近10小时,只为牢控施工进度。一天下来将近徒步二十公里,不仅要忍耐烈日暴晒,还要对付飞虫叮咬,一天工作下来身上总会多好几个“包”。
钱昕开玩笑说:“每天的行走步数几乎占领朋友圈微信运动封面,现在完全不需要去健身房,我的工作就是在健身中。”
一年四季,种花栽树、剪枝除草、浇水施肥……看似很简单的劳作,却需要科学合理的养护知识,要注意季节、天气等多变因素。
工人在进行水域清障(受访者供图)
“比如,春季要修剪,夏季注意抗旱浇水,秋季清理枯草,冬季清割枯黄水生植物等等。最忙的时候是台风、大雪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值夜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道路、航道的清障,在开园前完成清障工作。”注重科学养护的钱昕,至今仍保留着做笔记的习惯,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十年巨变,绿漫杭城。
钱昕和许多“生态卫士”都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截止到2018年12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维管束植物80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野荞麦、樟、野大豆、野菱,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867余种、淡水鱼类56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4种、兽类15种、鸟类181种。
西溪湿地东方白鹳(资料图)
今年11月,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做客”西溪湿地。全球仅存不足30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飞越千山万水从东北地区来到西溪越冬,更是西溪生态恢复的最佳力证。
湿地现在每年举办花朝节、开放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引进人脸识别系统、建设水质检测系统、开发氦气球观光项目……总的来说,湿地现在更美、更科技,对游客的服务更完善,保护湿地力度更强大了。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在西溪,初春可以踏青漫步,夏日可以采菱赏荷,秋风中可以观柿听芦,冬日里可以探访梅花……每天在湿地工作,钱昕感叹,既能欣赏“绿水青山”,又能赚得“金山银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编辑:金鑫】
搭乘摇橹船,穿行在芦苇茫茫的河道上,一群群野鸭,时而悠游,时而戏水。河道护栏上的白鹭,如雕塑般站立,忽然扑腾一下掠过眼前,飞上天去。眼前芦花成海,远处天空辽阔,冬日好光景,动静两相宜。
浙江省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空中俯瞰,西湖和西溪分别处在浙江省城杭州中心城区的两侧,犹如杭州两只美丽的眼睛。然而,二三十年前,随着杭州城区的扩容,西溪这块弥足珍贵的“绿肺”差点消失。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管理部绿化管理员钱昕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湿地,保护湿地。西溪湿地可谓杭城之“肾”,保护西溪湿地,就是保护杭城之“肾”。
西溪且留下,何日君再来!
2009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钱昕也正是在那一年毕业,成为保护西溪湿地“大家庭”中的一员。
刚来到西溪时,西溪正处于湿地保护性建设实施阶段。那时的湿地植物已日渐茂盛。进入湿地后不久,湿地柿子进入成熟季,钱昕至今仍对挂在枝头红灿灿的柿子印象深刻。
为最大范围修复湿地功能,重建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力求将湿地生态恢复到历史最佳水平,西溪湿地选择科学规划,靠生态恢复生态。
游客在西溪公园内漫步,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沿着堤岸有一排护堤柳树木桩,如今这些木桩都长成了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柳树,与碧绿的水面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新风景。
钱昕表示,专家最初的设计可不是这样,本来是要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后来为了争取更优方案,建设者又向当地村民求教。
村民们说,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却不能生根发芽,建议用柳树桩护堤。柳树生命力旺盛,柳树桩是活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根还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的生存。
虽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成本高,但更能改善生态。建设者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
类似这样的细节,在西溪一期工程中比比皆是:这里的河堤,没有水泥、柏油、石块,完全由河泥自然堆成;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利于湿生植物生长;大量的芦苇、野茭白、菖蒲、狗牙根、结缕草等根系密集发达的植物,有效抵御着河水对堤岸的冲击;施工时精心规划与避让,湿地的几千棵柿子树全部留下。
钱昕如今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绿化员工一起,对湿地原生态植被进行原生态管理,做到对生态的最小干预,同时对湿地内大面积的梅花及柿子树进行日常养护。“尽量保证不对原生态区域进行干涉,只清理这些区域内对游步道有所遮挡的杂草和树枝。”
2016年G20峰会期间,西溪湿地要对13000多平方米的绿植景观进行升级改造。
气温炎热的夏日,钱昕每天带队和绿化养护工人一起,在景区林间及各条游步道巡查近10小时,只为牢控施工进度。一天下来将近徒步二十公里,不仅要忍耐烈日暴晒,还要对付飞虫叮咬,一天工作下来身上总会多好几个“包”。
钱昕开玩笑说:“每天的行走步数几乎占领朋友圈微信运动封面,现在完全不需要去健身房,我的工作就是在健身中。”
一年四季,种花栽树、剪枝除草、浇水施肥……看似很简单的劳作,却需要科学合理的养护知识,要注意季节、天气等多变因素。
“比如,春季要修剪,夏季注意抗旱浇水,秋季清理枯草,冬季清割枯黄水生植物等等。最忙的时候是台风、大雪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值夜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道路、航道的清障,在开园前完成清障工作。”注重科学养护的钱昕,至今仍保留着做笔记的习惯,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十年巨变,绿漫杭城。
钱昕和许多“生态卫士”都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截止到2018年12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维管束植物80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野荞麦、樟、野大豆、野菱,已鉴定的昆虫标本有867余种、淡水鱼类56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4种、兽类15种、鸟类181种。
今年11月,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做客”西溪湿地。全球仅存不足30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飞越千山万水从东北地区来到西溪越冬,更是西溪生态恢复的最佳力证。
湿地现在每年举办花朝节、开放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引进人脸识别系统、建设水质检测系统、开发氦气球观光项目……总的来说,湿地现在更美、更科技,对游客的服务更完善,保护湿地力度更强大了。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在西溪,初春可以踏青漫步,夏日可以采菱赏荷,秋风中可以观柿听芦,冬日里可以探访梅花……每天在湿地工作,钱昕感叹,既能欣赏“绿水青山”,又能赚得“金山银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编辑:金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