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首都博物馆开新展,22件文物邀观众一起“读”中轴

新闻中心 > 天下

2019-12-22 04:5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体:

  《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昨天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22件文物辅之以多种资料、展品从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变迁、发展,到与之相关的建筑、人文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还可以帮观众多维度、多角度地认识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始于元朝,如“书脊”一样,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把这条轴线定义为 “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中轴线”。这条世界上现存规模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也发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还留下了一些至今未解的历史悬疑。

  展厅里,22件文物为观众从细微之处还原了中轴线的“旧貌”。第一件展品是一块石匾,上书“永定门”三个大字。这块匾是2004年复建永定门时,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棵树下发现的。

  一件元大都宫殿复原模型让观众了解了元大都宫殿的格局:宫殿由两部分组成,前为大明殿,皇帝在此举行登基、正旦等大型礼仪活动,后为延春阁,是皇帝与后妃的起居之所。此模型前为大明殿,后为其附属的三所寝殿,左名“文思殿”,右名“紫檀殿”,前后两组建筑以柱廊连接,浑然成一整体。这种“工”字形的建筑平面布局,是宋元时期的典型样式。

  一张元大都与明北京城的位置关系图让观众对两座都城之间的位置有了直观感受,旁边的明北京城址变迁图等图版,则反映了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明“北京中轴线”随着城市的建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整体轴线架构更加明确,皇城地位进一步突出,成为体现皇权至上和传统礼制最为成功的模式。

  “这场《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是专门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展览。”首博新闻发言人杨丹丹介绍,展览将持续1年,其间首博将围绕“读城”,举办一系列活动,并在寒暑假、重要节庆日等时段设计推出更多互动参与活动。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亮点 

  展览视线调低10厘米 

  与一般展览观众须稍仰视观展不同,展厅里的展品介绍、布置等均按照青少年身高调低了10厘米,方便小观众阅读。展览筹备期还邀请了许多小观众当“策展人”。

  据展览内容编写人白树军介绍,展览对永定门、天桥、地安门等15个中轴线上的老建筑设置了25道问题,以此激发青少年探秘的兴趣,吸引他们对北京中轴线做深入了解。

  “小孩子爱动不爱静,所以我们设置了很多互动环节。”展览设计师李丹丹介绍,展厅中央的一件中轴线立体模型会“唱歌”,观众顺着“中轴线”滑动手柄,模型会“弹奏”出悠扬的乐曲,随着建筑屋顶高低声调还会不断变换。

  展板上,康熙年间和民国时期绘制的两幅中轴图并排展示,观众可以对比了解中轴线上建筑物的变化。展览尾声是一间相对空旷的独立展厅,墙壁上只悬挂了几幅美丽的中轴线照片。“我们呼吁小观众看完展览后实地探访中轴线,交出自己的‘中轴’作品,展厅就是为他们预留的。”李丹丹说。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