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大江大河大征途”手记⑤:尽管一餐一个菜,志愿者9年清理长江源垃圾上百万件

新闻中心 > 天下

2020-11-15 18:36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1月15日沱沱河电(特派记者柯立)身材高大的北京小伙子施诚舞在沱沱河边和109国道附近捡了一上午垃圾,他很饿,回到红房子里,洗手做饭。按老规矩,午餐只有一盘炒圆白菜。

  “红房子”大名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位于唐古拉山镇沱沱河大桥旁边,是中国第一座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站,由民间公益组织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简称“绿色江河”)牵头修建。

  “大江大河大征途”长江行考察团来到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特派记者范芃 摄

  11月13日,“大江大河大征途”长江行考察团来到该保护站,听站长吐旦旦巴和志愿者们讲述九年如一日在长江源地区清理垃圾的故事。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志愿者们在国道旁捡垃圾。特派记者范芃 摄

  施诚舞的本行是新媒体编导,他利用工作空档期,应聘成为“红房子”的志愿者,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保护站忙了一个多月。他到镇上超市里买了肉和大葱,亲自掌勺。“今天我就要结束志愿工作返回北京,专门做了一个京酱肉丝,给小伙伴们加个菜。”

  北京小伙子施诚舞结束志愿工作前,专门为小伙伴们做了一盘京酱肉丝。特派记者范芃 摄

  现在已经进入淡季,游客数量不多,但七个年轻的志愿者忙于捡垃圾或保护站其他工作,一上午都没消停,饭桌上一荤一素两个菜很快见底。“来‘红房子’当志愿者,生活很清苦,曾经有三个志愿者靠四个土豆撑了4天。平日一餐就一个菜,哪怕20多个志愿者一起吃饭,也只有一个菜,钱要用在保护长江源上面。”施诚舞笑眯眯地说,并无太多伤感情绪,“咱们北京见,反正常来常往,大家都是朋友!”  

  志愿者们的生活非常清苦,右二是北京小伙子施诚舞。特派记者范芃 摄

  放下上海的银饰设计工作,到“红房子”当了半年的志愿者多多说:“长江源平均海拔近5000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也没有垃圾的处理能力,如果你路过保护站,可以响应“带走一袋垃圾”,送到400公里外的格尔木,有专人接收。你会获得一张卡通贴纸,并在保护站的咖啡屋享受一杯来自社会捐赠的现磨咖啡。

  红房子里的志愿者,很多都来自大城市,其中有在读硕士、博士,有医生、建筑设计师,有传媒或文创行业的精英……影视明星胡歌也多次来过这里,作为志愿者开展垃圾清洁、分类、保护野生动物等活动。

  志愿者们在国道旁捡垃圾。特派记者范芃 摄

  红房子的创始人杨欣1995年发起成立了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上世纪90年代,盗猎藏羚羊现象猖獗,1994年,40岁的青海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与盗猎者搏斗,英勇牺牲。1997年,杨欣用自己《长江魂》一书义卖筹集到的资金,和志愿者们亲手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陆川电影《可可西里》,原型就是索南达杰。经过不断的努力,政府开辟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已成为社会共识。

  2011年,杨欣在沱沱河畔又建起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它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主体建筑,都是红色的房子。

  藏族小伙子吐旦旦巴,2011年受杨欣感召,辞去青藏铁路的公职,一起筹建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如今,吐旦旦巴是该保护站站长。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吐旦旦巴带领志愿者清理长江源垃圾。特派记者范芃 摄

  吐旦旦巴是唐古拉山镇本地人,他说:“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家乡没有那么多垃圾,当时交通不发达,出入这里的人也很少,没有现在这么多样的包装袋。随着青藏铁路修建、城镇化发展,垃圾的种类越来越多。有些人缺乏环保意识,垃圾随手就扔,最严重的时候这里的水坑都发黑发臭了,路边垃圾堆成山。”

  2012年至今,保护站开展“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清洁青藏线,保护长江源”等系列活动,志愿者们把回收的垃圾分类打包,动员货车司机、自驾游客等带走一袋袋垃圾至格尔木指定地点进行回收,有效减少水源地垃圾污染并回收利用资源。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垃圾场。特派记者范芃 摄

  通过9年的努力,“红房子”倡导的清洁长江源工作,已经得到了政府、居民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保护站9年来清理了长江源垃圾上百万件,包括塑料瓶、金属罐、废旧电池等。

  如今,走在唐古拉山镇的道路上,长江网记者看到塑料袋和易拉罐并没有到处乱抛,而在公路旁被志愿者整齐堆放,等待回收。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吐旦旦巴。特派记者范芃 摄

  吐旦旦巴说:“我们地处长江源头,不做好环保工作,下游再治理代价大得多。长江源的环境环保是一份长久的事业,虽然现在比前几年的已经好了很多,但是还要继续。”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