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李楠:社会主义中国的“共同富裕”,既要富裕、又要一个也不能少丨求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引人关注。“共同富裕”,既是“天大的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正式列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又是“极小的事”,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直接相关。如何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长江日报“求知”采访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楠。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楠
列入全会文件的“第一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求知: 《建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第一次”为何在此时此刻出现?
李楠:要从历史纵深来理解这个“第一次”。
应当说,实现共同富裕是古往今来人类的梦想。古代中国讲大同世界,近代西方讲乌托邦社会,这都是讲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梦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与制度要求,将共同富裕从幻想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并指明了具体的实现途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即将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这在“共同富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站在这一起点上,我们可以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此基础上,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具体目标,这在全会文献中是第一次。十四五规划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其中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目标,可观、可感、可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共同富裕既要放眼长远接续干,又要立足当下踏实干
求知: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远景目标,又是阶段目标,二者如何统一?
李楠:共同富裕是我们长期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可见,共同富裕是远景目标和基本理想。
共同富裕又是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共同富裕的过程性目标。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都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提出来,赋予不同的内涵和要求。无论是把共同富裕作为远景目标还是作为阶段性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既要共同,又要富裕,全体人民一个也不能少
求知: “实质性进展”振奋人心,如何理解这个“实质性”?
李楠:《建议》中的表述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两句话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和原则。
共同富裕,重点在“共同”。“共同”这个主体是谁呢?既是14亿中国人中的每一个,也是区域之间的共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共同,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共同。实质性进展首先是在主体上的“一个都不能少”。
“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首先当然是物质的富裕程度,比如物产富庶,出行有车,居住有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物质极大丰裕。其次是整体精神文明层面的。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富裕也是数量指标和生活品质上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数据来测算国民富裕程度。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一个先后的过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积累相当数量的财富,才有财力、资本和经验去帮助其他还没有富起来的人,一起勤劳致富。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举措,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使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使高品质的共同富裕落地生效,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求知:“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如何理解“明显”?
李楠: 明显当然是可观可感,不但表现在数字、指标和宏观分析,还要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所以说,共同富裕既是一个接续奋斗的目标,也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由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目标连成我们的长期奋斗目标。
具体来说,《建议》中十四五规划部分,第12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着墨最多、篇幅最大的,这就是在最近五年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具体谋划。这一部分即是从收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身体健康、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治理几个方面,绘就了五年路线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升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提升?老百姓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与之对应。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让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求知: 如何保障“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李楠:首先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方面,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越性;另一方面,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把“蛋糕”分好。把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这是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重要前提。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有制度保障。《建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这些是分好蛋糕的制度保障。
从发展思路上说,更重要的是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为“共享”。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强调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赋予了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和发展性质的新内涵。
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富裕”与西方高福利政策有着本质区别
求知: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跟西方高福利政策有什么区别?
李楠:从性质上说,二者有本质区别。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保护,以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等两个方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从摇篮到坟墓”,以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社会保障体系,一度被视为“均富社会和避免冲突的理想模式”。但是,这种保障体系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不会超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上说是“按资分配”之后的按人头平均分配,既有失公平公正,又无法持久。
从道路上看,二者有本质区别。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的,70多年来,从先富带后富、东部带西部、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这一宏大的过程,一棒接着一棒干,接续奋斗走到今天。
西方高福利政策则是受制于不同任期内政府的执政思路,受制于不同状态下社会发展程度。在经济危机明显的时候,福利收缩是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向。
事实正在印证这一点,伴随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凸显,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压力,西方各国政府相继开启福利制度的改革重建之路。与此同时,民众要求改善社保待遇、提高社会公正的呼声却日益高涨。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记者鲁珊)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