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批次不合格!这种常见小家电或存触电伤亡风险
有些小家电产品放在家里,自然就会有一种温馨和小确幸的感觉。比如说挂烫机,也叫挂式熨斗。挂烫机的蒸汽,已经飘进了太多的普通家庭。
挂烫机用起来确实太方便了,哪怕出门之前才发现衣服有褶皱,瞬间就可以妥妥地把衣服熨烫平整。但也可能带来不小的隐患危险。
挂烫机操作便捷,使用中却暗藏隐患
近年来,一种熨衣物的新产品——织物蒸汽机日益流行。所谓织物蒸汽机,是一种通过在衣服的外表和纺织物的表面上直接施加蒸汽以去除褶皱的器具。与传统的电熨斗相比,使用织物蒸汽机熨烫衣物时,衣物通常都是挂在衣架上,因此也被称为“挂烫机”。由于操作便捷,除皱效果好,挂烫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酒店或服装店等场所。
在北京的一些电器销售场所记者看到,各种品牌的挂烫机,销售价格从几百到数千元不等。销售人员介绍,相对于电熨斗,用挂烫机熨衣服更加方便。
销售人员强调,挂烫机用起来虽然方便,但消费者特别是家有孩子的消费者,在熨衣服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烫伤孩子。
不仅要防止烫伤,使用立式的挂烫机时,还要防止挂烫机倒塌砸到人。
尽管有可能烫伤或存在倒塌砸人的风险,但在调查中,几乎所有销售人员都坚持认为,他们销售的挂烫机,质量合格,不会有任何安全问题。
挂烫机“国抽”中多个项目存在问题
挂烫机的日益流行,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了织物蒸汽机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结果显示,40批次样品里,有3批次为涉嫌假冒产品,且按照现行国标检测全都不合格;另外37批次样品里有4批次为不合格产品。
记者了解到,这次挂烫机抽查的40批次样品,全都来自电商平台。检测的16个项目里,有5个项目发现问题。
这5个项目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危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检测人员介绍,作为普通的实用型家用电器,挂烫机放在地面或桌面上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不能翻倒是一项基本要求。
做稳定性和机械危险测试时,检测人员把样品放在一个专用设备上,进行转动。就在测试过程中,一款标称为慈溪市百力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蒸汽挂烫机出现翻倒情况。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质检中心家电室工程师 周水生:我们发现这个产品顶部的设计非常不合理,有头重脚轻的现象。比如它顶上的挂架,首先是高度比较高,其次挂架也比较重,而且顶部有一个熨烫板,也是位置比较高。
挂架高、顶部重,容易导致产品稳定性失调。
不仅如此,这款产品还把喷嘴悬空挂在最高处。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质检中心家电室工程师 周水生:喷嘴的挂架位置也是放在了顶部而且是悬出去,会导致扭矩比较大,所以在整体稳定性试验的时候,它就会更不利,容易导致这种不合格。
检测人员介绍,消费者一旦购买了稳定性和机械危险项目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的产品,使用时不仅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甚至还会带来触电伤亡的风险。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有的挂烫机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蒸汽突然喷射的情况,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检测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意外事故基本上是因为挂烫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
检测人员认为,蒸汽喷头的圆孔直径过小,甚至还不到国家标准规定的60%。消费者一旦购买了这样的产品,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蒸汽堵塞,发生事故。
挂烫机发热项目不合格,安全隐患大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挂烫机发热项目不合格,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根据国家标准,挂烫机电源软线的温升限值为50k。但在检测过程中,这款标称为深圳市华心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蒸汽挂烫机,温升实测值却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20%。
检测人员介绍,电源软线温升超过标准限值的电器,不仅会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还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能。因为电源软线温升过高导致的发热项目不合格,有可能引发挂烫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火灾或触电风险。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挂烫机发生火灾或触电风险的原因并不单一,输入功率和电流项目不合格,也有可能给挂烫机带来同样的风险。
检测人员介绍,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电器都标有额定输入功率和电流的大小,供消费者选购产品时参考。根据国家标准,挂烫机的输入功率和电流,可以有正负偏差,但不能超过限值,其中正偏差限值为5%,负偏差为10%。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质检中心家电室工程师 刘强:这个挂烫机的产品标注的额定功率是1000瓦,而实测功率大概在1182瓦左右,计算下来发现它的偏差已经到了+18%左右,超过了标准规定限值+5%的约3倍多。
记者了解到,检测过程中输入功率实测值超过额定功率18%的挂烫机,是标称为慈溪美腾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持蒸汽挂烫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国抽中,标称为中山市龙的礼享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手持挂烫机,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项目检测中,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三批次涉嫌假冒的产品,经检测也全都不合格。
让标准成为质量的“硬约束”
生产挂烫机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但对挂烫机的抽查中,总体不合格率还是偏高。质量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一些生产企业缺乏最基本的质量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生产标准就是一种“硬约束”。应该记得,产品质量和企业生命“唇齿相依”。
(来源:新华社)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