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事”,在习近平心中却是“国之大者”
一
“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
“搬过来后都做些什么?”
“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
这是今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农村考察时的一幕,他关心的是乡亲们生活收入、农村改厕等问题。
民生问题始终是习近平的牵挂。回顾今年上半年的考察——在贵州毕节,他走进村民家中,详细询问“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在广西桂林,他来到葡萄园,了解农产品价格高低、亩产数量多少;在青海西宁,他前往社区,关注“爱老幸福食堂”伙食贵不贵,课后服务难题怎么解决……
习近平说:“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
有人好奇,领导人工作这么忙,有必要抽时间关心这些柴米油盐的事情吗?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这些小事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今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调研时,村民王德利激动地对他说:“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习近平回答:“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同藏族牧民索南才让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家常。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二
“小”与“大”的辩证法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智慧。
87年前,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劳动的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应该注意,应该研究,应该解决。”
11年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提高到“宗旨”的高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带领沙洲坝干部群众选址挖井,亲手在井底铺上木炭和沙子,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水难题;延安时期,任弼时发现老乡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第一时间发动机关干部日夜奋战,修建起能灌溉1400亩土地的大渠;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国务会议上,中央领导研究起“东来顺”的羊肉为什么变得不好吃了……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想、要干,关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同样不能忽视、轻视。如果民生小事解决不好,群众不满意了,又何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呢?
习近平说:“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上午,习近平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走进葡萄种植园,同农技人员和村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三
小事虽小,但未必容易解决。
民生问题看似不起眼,可牵涉面广,而且长期存在。要解决好这些“关键小事”,空喊口号没用,必须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天接着一天干,真正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
民生小事解决得怎么样,最能检验初心和党性。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目前,这项实践活动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
比如,北京怀柔聚焦物业管理、城市环境、交通管理等问题,通过“干部直达现场”等工作机制解决民生诉求;湖南浏阳将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实际问题列为清单事项;青海西宁确定实施10类30项重点民生实事……
习近平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从这个角度讲,党史学习教育抓得好不好,不能只看学习材料厚不厚,而要看有没有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意十分明显:过去百年,中共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依然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底。
正如习近平所说:“现在,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到哪都要问一声乡亲们:还想过什么样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文/钟祺)
【编辑:金鑫】
“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
“搬过来后都做些什么?”
“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
这是今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农村考察时的一幕,他关心的是乡亲们生活收入、农村改厕等问题。
民生问题始终是习近平的牵挂。回顾今年上半年的考察——在贵州毕节,他走进村民家中,详细询问“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在广西桂林,他来到葡萄园,了解农产品价格高低、亩产数量多少;在青海西宁,他前往社区,关注“爱老幸福食堂”伙食贵不贵,课后服务难题怎么解决……
习近平说:“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
有人好奇,领导人工作这么忙,有必要抽时间关心这些柴米油盐的事情吗?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这些小事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今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调研时,村民王德利激动地对他说:“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习近平回答:“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同藏族牧民索南才让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家常。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二
“小”与“大”的辩证法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智慧。
87年前,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劳动的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应该注意,应该研究,应该解决。”
11年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提高到“宗旨”的高度——“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带领沙洲坝干部群众选址挖井,亲手在井底铺上木炭和沙子,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水难题;延安时期,任弼时发现老乡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第一时间发动机关干部日夜奋战,修建起能灌溉1400亩土地的大渠;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国务会议上,中央领导研究起“东来顺”的羊肉为什么变得不好吃了……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想、要干,关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同样不能忽视、轻视。如果民生小事解决不好,群众不满意了,又何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呢?
习近平说:“我们党的一百年多不容易、多么艰难,但有一条,这个党建起来就是为了老百姓。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上午,习近平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走进葡萄种植园,同农技人员和村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三
小事虽小,但未必容易解决。
民生问题看似不起眼,可牵涉面广,而且长期存在。要解决好这些“关键小事”,空喊口号没用,必须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天接着一天干,真正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
民生小事解决得怎么样,最能检验初心和党性。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目前,这项实践活动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
比如,北京怀柔聚焦物业管理、城市环境、交通管理等问题,通过“干部直达现场”等工作机制解决民生诉求;湖南浏阳将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实际问题列为清单事项;青海西宁确定实施10类30项重点民生实事……
习近平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从这个角度讲,党史学习教育抓得好不好,不能只看学习材料厚不厚,而要看有没有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意十分明显:过去百年,中共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依然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底。
正如习近平所说:“现在,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到哪都要问一声乡亲们:还想过什么样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文/钟祺)
【编辑:金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