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助力竞技体育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这两天,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一篇论文冲上了热搜。苏炳添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赛场上创造了历史,他还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及北京体育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为什么跑这么快”。
在苏炳添的“自我”研究中,他明确指出,提高他竞赛成绩的首先一条便是“科技助力”。背后长期有一个多达12人的“复合型团队”,用最前沿的运动人体科学为他“保驾护航”。这个团队不仅使用数十种仪器设备实时监测其运动数据,还利用分段计时器、步态分析系统等多种科学仪器分析数据,进而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和训练计划。强大的科技支持是苏炳添不断自我突破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在中国队刚刚获得的奥运赛艇女子四人双桨金牌背后,也有中国航天科技的助力。这些只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助力中国竞技体育的缩影。百度智能云的“3D+AI”跳水辅助训练系统,被形象地称为国家跳水队的“AI教练”;能模仿许多球员的路数、从而让运动员更有针对性训练的乒乓球机器人庞伯特,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庞教练”;集数据集成解算和三维模型驱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游泳运动测量仪,对游泳运动员每一个动作精细化评估,针对性改进;中国举重选手脚下极具科技含量的吨位级举重鞋,采用超耐磨纤维,耐磨性能达普通材料2.5倍,能承受超14个成人的重量……中国的竞技体育正成为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大舞台,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提高备战训练水平,更是在赛场上获得如虎添翼的效果。
从诸多奥运金牌和纪录“科技含量”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体育竞争已经进入到科技竞争的时代。科技与人的充分结合,让人既能深刻认识自己,也能深刻认识到所从事的运动本身;科技与人的良性互动,科技满足“人”的需求,“人”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最终达致“人”的自我超越。
科技助力奥运,既是“人”的科技化,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赛道上不断突破;也是“科技”的人性化,科技给予了人以友好、温暖和切实的帮助。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