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收紧信号!超特大城市开始“瘦身”

新闻中心 > 天下

2021-10-11 07:47 来源: 大刚观察微信公众号
【字体:
  人太胖要减肥,城市太臃肿就要瘦身。
  当今,全世界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国家仅有30多个,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城市评级,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就有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500万人以上1000万人以下的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据统计,这21个超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达2.9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7%;国土面积16.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市辖区面积7.5%;GDP总量为33.6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3.1%。
  正是由于超特大城市地位举足轻重,如何推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随着部分城市扩展越来越快,“块头”越来越大,其发展质量和伴生的各类难题,也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会议、文件和城市动态,都密集指向同一个话题——超特大中心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瘦身健体”则成为最佳选择。


  杭州。来源:新华社
  1
  强烈信号密集释放。
  9月28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秋季论坛上,诸多专家就聚焦讨论超特大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部分专家看来,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超特大城市的规模过度膨胀;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城市出现明显萎缩。目前,“两极化”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上述论坛还提到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和解决策略,但议题核心简单明了,超特大城市不能再盲目扩展,而要选择更好的疏解路径,带动人口和产业向周边扩散,追求分散性的经济模式。
  10月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简称:《黄河纲要》)发布。这份重磅规划文件,对西安、郑州、济南三座特大城市委以重任的同时,两度强调要“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其一,该文件提到,“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有序建设大中城市,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其二,该文件表示,“强化生态环境、水资源等约束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推动沿黄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减量增效”。
  10月9日,杭州市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调整。“自2021年10月15日(含)起,落户政策调整为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者(本科45周岁以下,不含45周岁;硕士50周岁以下,不含50周岁),在杭州市区落实工作单位并由用人单位正常缴纳社保的可以落户杭州市区;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55周岁以下,不含55周岁)学历者,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具体申请指南另行公布”。
  粗略一看,似乎平平无奇。但对比之前的文件就能看出,杭州落户政策收紧。此前,大专生缴纳一个月社保就可落户杭州,硕士生可无需满足社保要求直接落户杭州。
  在收紧政策的同时,杭州同步发布了另一则公告:毕业时间为2021年10月15日(含)之后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补贴标准由5万元调整为10万元。很明显,杭州控制城市规模之外,依然渴求高层次人才。
  2
  超特大城市为何要“瘦身”?
  前文提到,超特大城市目前难以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国内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模格局,会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除此之外,超特大城市控制合理规模,也是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一,资源要素向超特大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过度扩展日益臃肿,极易出现“大城市病”,带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现象。同时,城市的治理能力没有跟上,抗风险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这就需要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以缓解“大城市病”。
  其二,合理控制城市规模能够缓解房价上涨势头。杭州、深圳都收紧落户政策,主观上是为控制人口规模,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客观上,有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今年6月,杭州城市总规发布,明确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为1500万人左右,服务管理人口规模为2000万人左右,该人口规划看起来比较保守,但却符合客观现实和长远利益。
  其三,发展要素过度集聚会产生挤出效应。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来说,人口大量涌入,产业快速崛起,也带动城市各项成本上升,土地、住房等价格过快上涨,导致企业发展成本上升,优秀人才也有可能无奈流出。深圳城市规模快速扩展,已经带来系列问题。比如,其制造业企业开始迁出,挤出效应必然会影响城市未来发展。
  其四,生态保护也是部分超特大城市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前两天,《黄河纲要》为沿黄城市群发展带来重磅利好,但该文件也明确指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这意味着,沿黄城市群中的特大城市理应走高效集约之路,城市规模必然要控制,不能再过度扩展。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超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已经成为必答题。绿色发展、控制房价、破解“大城市病”和缓解溢出效应,是多数超特大城市都要采用的方案。
  3
  “瘦身健体”已是超特大城市发展主旋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上述纲要还提到,大中城市要“充分利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超特大城市显然要在“疏解”上下功夫。具体如何“疏解”?进圈入群,是超特大城市的共同选择。其中,建设向心力较强的都市圈,是多数超特大城市正在推进的工作。
  当前,部分城市已经编制好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并开始逐步付诸实施。比如,南京、福州都市圈规划先后获批,已经快人一步。有些城市规划虽还在编制中,但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化正在加快推进。比如,武汉城市圈正稳步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在进圈入群的同时,有些城市已经开始积极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比如,上海重点推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武汉也着力打造“四大副城”,每个副城按照100—200万人的标准配置各类基础设施。
  中心城区向市内周边区域疏解,超特大城市的人口、产业向周边城市扩散,多中心分散发展,不仅能让超特大城市持续做大做强,追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效益,还能够实现“瘦身健体”,避免各类过度膨胀导致的系列难题。
  无论从人口增长趋势,还是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城市无序过度扩展,显然不可持续。合理控制规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城市才有更好未来。
  (来源:大刚观察微信公众号)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