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重磅!《“十四五”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发布

新闻中心 > 天下

2022-07-05 14:35 来源: 湖北纤检
【字体: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全文如下。


  《“十四五”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开启新局面、谋求新发展的第一个五年。为凝聚力量,深化共识,根据《“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国发〔2021〕30号),编制本规划,旨在阐明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十四五”期间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原中国纤维检验局)组织全国纤维质量监测机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党组工作要求,加强纤维质量监管,依法履行公证检验等职能,着力提升纤维产业供给质量,在维护纤维质量安全、规范市场秩序和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推动纤维领域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成效。
  棉花公证检验制度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全国纤维质量监测机构累计检验各类棉花3812万吨,新疆棉花实现100%全覆盖,“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工作模式持续巩固,规模合理、措施完善、轮换有序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市场预期和纺织企业用棉需求趋于稳定,棉花期货品种的市场活跃度被有效激发,棉花期货连续两年被评为农产品类期货品种第一名。公证检验结果已成为行业公认的交易结价主要依据,得到市场主体充分认可,公证检验工作促进了棉花交易方式深刻变革,进一步显现助力市场监管、服务宏观调控以及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非棉纤维公证检验有效性持续增强。非棉纤维公证检验数量稳定增加,检验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累计公证检验各类非棉纤维41.56万吨,公证检验覆盖全国非棉纤维60%主产区域,内蒙、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建设培育15个非棉纤维优质品牌。非棉纤维公证检验质量稳中有升,公证检验证书结果综合利用率同比提升10%,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超95%。非棉纤维公证检验促进公平交易、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带动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作用有效发挥。
  监督抽验工作制度日趋完善。“双随机”“双覆盖”工作模式以制度方式确立,建立现场监督抽验模式,对存在问题机构开展随机抽验。强化抽验人员队伍建设,组建纤维检验技术人员库,完善抽验数据分析评价方式,丰富数据反馈形式,缩短数据反馈时间,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实现抽验工作覆盖全部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棉花检验指标全国平均相符率稳步提升,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各品种检验指标平均相符率均在95%以上。
  纤维质量提升行动稳步开展。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查处纤维质量违法案件225件,建立企业质量档案3698份,纤维质量和市场秩序保持稳定。新疆棉花质量提升试点连续3年开展,疆内纤维质量监测机构积极参与,棉花生产种植和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棉花短纤维率指标质量监测专项行动以及学生服、纺织面料监管和质量监测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纤维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纤维标准化科研水平实现提升。纤维标准化改革顺利推进,纤维国家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棉花色特征图研究》《桑蚕茧静态自动煮茧技术与检测设备运行检查系统开发研究》项目分获“科技兴检”二、三等奖。《中国棉花分级手册》(中英文对照版)获准列入总局优秀科普教材。棉花检验技术能力测评活动有效开展,HVI维修培训取得实效,纤维质量监测仪器设备更新改造持续顺畅。
  综合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全系统各类实验室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专用仪器设备1.5万台/套。拥有162家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配备513台/套HVI,年度检验能力800万吨。全国22个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建设32家国家级质检中心,检验能力覆盖纤维、纺织、服装、家纺、工业和医用纺织品等产品大类。全系统90%人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45%人员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日常运维、应急处置水平显著提升,各类纤维质量监测数据报告已成为业内权威分析,纤维质量监测数据资源等服务智慧监管的高效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从国际来看,疫情的深层次影响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存在,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蓄势待发,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从纤维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纤维生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纤维加工能力、数量供给和需求正朝着平衡方向发展,纤维企业质量安全责任逐步清晰,提升质量成为纤维产业共识,我国纤维产业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外部条件。
  同时,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随着纤维产品社会需求差异化加剧,在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各方利益需求趋同的新背景下,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在服务国家战略资源宏观调控、推动产业质量提升方面手段仍然不多,纤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和地方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迎来改革后事业转型发展期,相关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在开拓业务领域、夯实基础能力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方面尚不完全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在发挥监测数据作用力、服务市场监管支撑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存在不足,纤维质量监测整体能力水平与服务市场监管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纤维质量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全面服务总局“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工作部署,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新机制,努力建立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纤维质量监测机构,打造专业素质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大局、服务发展。坚持党对纤维质量监测工作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紧密配合产业政策推进实施,以纤维为对象、以质量为目标、以监测为方式,找准自身定位和服务发展的结合点,提高服务市场监管工作水平。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在纤维纺织领域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顺应改革趋势,主动转变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强化责任担当,以创业的心态、创新的勇气和创造的能力重新启航。加强对纤维质量监测工作整体谋划,逐步理顺纤维质量监测管理体制机制,在改革中谋得先机、争得主动,不断提高纤维质量监测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事业新的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挥科技在推进纤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以棉花等纤维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纤维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有效整合纤维及纤维制品检验数据资源,积极发挥技术把关作用,配合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不断提升纤维质量监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技术服务能力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把握履职重点,妥善应对难点,开拓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清除发展障碍,减少发展阻力,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经费保障,统筹外部政策、机构布局、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各方资源,服务于保障棉花等国家战略物资安全,服务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纤维和纤维制品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三、发展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国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布局不断优化,纤维质量监测业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质量监测新型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制度框架持续规范,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权责明确、权威高效、保障有力、运行顺畅的纤维质量监测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作用有效增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全面涵盖主要纤维类别,基本覆盖流通、交易中的重点纤维品种。各地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能力更优、手段更多、服务更强,不断强化发展效能,在保障纤维质量安全供应、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追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为农牧民增产增收、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市场监管工作大局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水平逐步提升。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重视技术研发,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科研能力,重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加快成果转化。着力打通纤维质量监测技术发展与产业、政策需求的连接通道,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检验监测数字化、科学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管理效能切实提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管理体系,增强制度协调性,强化制度执行力,形成严格有序的约束机制,维护严谨高效的工作秩序。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努力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使命,最大限度发挥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共享事业发展红利,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事业发展持续稳定。着眼纤维质量监测事业长远发展,继续拓宽纤维质量监测领域,夯实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基础,创新工作思路举措,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合理统筹各方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解决发展问题的本领显著增强,服务发展需求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核心竞争力切实提升。
  四、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全国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要顺应改革大势,聚焦主业主责,明确事业发展的理念思路和体系架构,为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一个方向。面对新发展阶段新的职责使命,全国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紧密结合纤维产业发展需求,坚定致力于服务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向。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职能优势,推动各类纤维市场主体质量意识持续提升,保障棉花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的安全,不断提高服务市场监管工作大局的能力水平,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纤维制品美好生活的追求。
  ——强化两个关系。一是强化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在单位属性、机构名称、人员身份、业务领域、工作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各地要继续深化同市场监管、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关系,主动汇报沟通,争取理解支持,扩大自身影响,使纤维质量监测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分割性、相对独立性和地位特殊性得到广泛认同。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地方特色纤维质量监测工作模式,丰富纤维质量监测履职形态,以独具特色的履职成效,为纤维质量监测制度的顶层设计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强化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与地方纤维质量监测机构的关系。“十四五”期间,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与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形成以共同的职责使命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法规标准为依据、以公证检验为主线串联的指导与合作并存、组织与配合同步,纵向统筹、横向协作、业务融合、共赢发展的有机统一关系。各地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在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的指导下,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规程设计、检验标准方法完善、科研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统一要求,积极探索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不断提高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拓展三个领域。一是推动拓展公证检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内地棉花主要产销省区公证检验覆盖面,实现棉花“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工作模式从新疆向内地延伸,切实保证内地棉花质量。拓展非棉纤维公证检验覆盖范围和业务领域,探索开展羽绒等其他品种公证检验的可行性,保护纤维市场交易各方合法权益和公平交易秩序,服务国家宏观调控需要。二是探索拓展纤维质量监测业务领域。组织实施纤维质量调查、质量评估、风险监测分析,不断扩大品种监测、区域监测、生产过程监测,引导棉花种植加工者择优选育、改进管理和精深加工,推动建立完善纤维质量监测追溯体系。着眼纤维质量监测业务工作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加快推进棉花检验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持续优化监测工作流程,完善数据反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逐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全国纤维实验室检验水平质量监测工作体系。三是积极拓展纤维制品检验监测服务领域。在做好各类天然纤维检验监测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化学纤维领域的质量监测。推动质量监测业务向纤维产业上下游延伸,主动面向纺织服装企业提供质量检验服务,持续巩固纺织品、服装质量的检测技术能力。
  ——做好四个服务。一是服务宏观调控需要。“十四五”期间,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坚持系统观念,依托公证检验职能,及时顺应产业政策调整和调控需求,统筹做好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工作,有效服务于国家对各类纤维特别是棉花储备的宏观调控需要。二是服务市场监管大局。作为市场监管整体工作中的一环,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持续落实“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要求,科学高效履行纤维质量监测职能,把保障纤维质量作为整体质量提升工作的组成部分,有效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市场监管工作。三是服务纤维产业发展。深刻把握纤维产业发展新形势,探索服务纤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提升纤维品质,保证有效供给,满足纤维市场对高品质纤维需求,促进纤维产业提质增效,以纤维质量的提高促进纤维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四是服务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开拓质量监测业务,探索直接服务于纤维制品质量提升的方式方法,与纤维制品生产、销售企业进行联动,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引导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提升与人民美好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纤维产品质量。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的总任务是:持续巩固完善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制度,以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以促进纤维及其制品质量提升为目标,大力开展纤维产业的质量调查、质量评估、风险监测、质量追溯等工作,不断加大纤维质量技术基础设施投入,显著提升纤维标准科研工作能力,持续强化事业发展多重保障,有效服务纤维及其制品市场监管工作需要,为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纤维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一、科学管理,推动纤维质量公证检验平稳可持续发展
  (一)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完善纤维公证检验制度。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纤维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客观、公正、及时”原则,研究推动纤维公证检验工作创新,不断契合国家纤维产业政策导向,在纤维产业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在棉花方面,持续创新棉花公证检验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完善棉花公证检验机构布局分布,严格资质条件审核,建立健全公证检验机构信用档案。做好新疆及内地监管棉公证检验,推动目标价格补贴与棉花质量、数量全面挂钩。开展中央储备棉轮换以及各类交易棉、交割棉公证检验,推进到厂原棉公证检验试点。继续加大棉花公证检验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检验实用新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智慧监测、风险监控和追溯管理,在持续推动公证检验制度改革创新中寻求更大发展。在非棉纤维方面,持续扩大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公证检验,重点助力内蒙古、青海等地区的毛绒,广西、四川、云南、江苏、浙江等地区的茧丝,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的麻类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质量,不断优化纤维公证检验组织管理。
  进一步优化检验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对棉花回潮率、含杂率等现场检验环节进行重点监控,推动实现对监管仓库过磅等关键环节实时可视化监管。加大公证检验工作考核力度,确保检验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规范有序开展。加大承检机构业务交流,统一业务流程和作业标淮,保证检验水平一致性。加强上下联动,积极做好公证检验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构建协同高效、衔接顺畅的公证检验质量保证工作机制。
  二、服务监管,构建纤维生产环节及纤维制品流通环节质量监测工作模式
  (一)以产业为导向,加快建立纤维质量监测工作体系。
  围绕监测工作职能,找准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建立纤维质量调查、质量评估等质量监测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纤维质量监测工作体系。发挥棉花、茧丝、毛绒质量监测试点的先行示范作用,主动向产业链生产端延伸,扩大质量监测专项行动成效,深入开展棉花等纤维质量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学生服等纤维制品专项质量监测,提高学生服等纤维制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探索开展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化纤领域相关产品的质量监测。
  (二)以技术为支撑,全力服务纤维质量监管工作需要。
  落实质量提升工作要求,深入监测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分析各环节质量形成因素及影响,找准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薄弱点,及时研判纤维品类、重点区域存在的质量风险,围绕纤维产品供应链关键环节质量监管提供对策建议。做好市场监管部门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查、执法办案的技术支撑工作。
  三、树立权威,增强纤维检验实验室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一)适应职能转变,构建新时期实验室检验水平质量监测体系。
  加快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纤维检验实验室检验水平质量监测体系,实现从监管到监测职能转化。开展全国纤维实验室检验水平质量监测工作,实现与各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实时联动,努力缩小不同实验室检验水平差异,保障全国纤维实验室检验水平准确性、一致性,维护纤维检验实验室尤其是公证检验实验室在纤维行业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提高技术能力,巩固纤维质量监测的系统影响力和权威性。
  建立与国际要求接轨的实验室比对及能力验证规则,开展样品循环比对、能力验证,逐步加大能力验证结果利用,确保实验室检验检测运行规范。加快提升实验室检验水平,保证检验技术权威先进,打造高水平纤维检验实验室。加强检验流程管理,加大实验室水平监测频次,不断提高数据检验的准确性、数据反馈的时效性、数据分析的针对性。
  四、夯基垒台,推动建立纤维标准科技信息化工作体系
  (一)健全纤维标准体系,标准科技工作实现新进展。
  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参与构建棉花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断优化纤维国家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推动纤维领域核心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同步制定纤维国标外文版,不断提升纤维标准技术水平。持续推进棉花颜色级实物标准研制工作,继续开展国产HVI标准样品研制、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纤维质量监测技术研究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统筹纤维质量监测系统科研资源,探索推动纤维重点技术研究任务立项。组织全系统运用技术资源合作开展科普工作和科技攻关,促进全系统HVI维修保障等方面技术交流。
  (二)推动开展智慧监测,信息资源优势实现新提升。
  持续完善信息化基础保障和安全体系,统筹规划纤维质量监测信息化系统整体建设和资源管理,探索建设纤维质量监测数据中心,加快信息资源归集与整合,推动在全国纤维质量监测系统应用信息化新技术对公检数据分析结果与实践经验的融合使用。对接农业、加工、流通和纺织等领域需求,实现公证检验数据的精细化、定制化统计与发布,强化公证检验数据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交易结价、质量控制、科研创新、品牌建设等环节指导作用,提升为纤维产业链各环节精准服务水平。增强实验室检验水平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应用,丰富数据反馈形式,构建预测、预警、溯源模型,实现纤维实验室检验水平质量监测数据实时查询与分析。
  五、创新机制,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纤维质量监测人才队伍
  (一)加强人才队伍科学管理。
  从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和各地纤维质量监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需要出发,全方位培养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精尖人才。加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优秀年轻骨干人才建设,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管理效能高、发展后劲足的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
  (二)优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
  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平台,全面优化人才服务。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注重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业绩贡献评价,增加高端业务拓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创新、实验室管理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强调以专业能力和实际贡献评价人才,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技术交流和比对试验活动。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加强人才培训的统筹规划,合理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努力满足人才培训需求。依据工作需要和不同人才需求,在纤维标准体系建设、实验室检验、信息化、纤维前沿技术研究等方向,加大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开展系统内人才交流学习锻炼,提高全国纤维质量监测系统人才队伍整体能力水平。
  六、开拓进取,凝聚纤维质量监测事业长远发展强大合力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和廉政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干部职工队伍,提升纤维质量监测系统形象。
  (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以文化人。
  传承纤维检验百年历史,梳理纤维质量监测文化资源,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推动形成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命愿景、行为准则等文化内容,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共识和力量。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创建文明单位与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改进作风、共谋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切实推动纤维质量监测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促进事业发展的硬实力,为事业发展提供理念指引和精神动力。
  (三)不断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积极参加国际棉花、毛绒、丝绸等国际组织活动,扩大在相关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跟踪纤维国际标准研究发展动态,实质性参与纤维国际标准制修订活动,进一步提升标准制修订能力。加强与纤维主产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纤维质量监测领域合作,拓展合作区域领域,在对外交流中展现我国在纤维质量监测工作的有益举措和经验做法,提高我国在国际纤维检验监测领域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为完成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统筹资源配置,做好服务保障,促进协调联动,引导参与支持,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方面提升纤维质量水平的积极性,促进规划任务有序完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密切协调配合,强化统一领导、上下联动、沟通协作;要根据工作实际,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纤维质量监测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努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落实职责分工
  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立足职责定位,强化责任意识,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抓好任务分解和督促落实,明确年度工作部署安排。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本地区纤维质量监测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当地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统筹资源配置
  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统筹资源配置,积极协调市场监管、财政等部门,在工作经费、队伍建设、实验室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保障完成规划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要发挥专家学者作用,针对规划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不断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
  四、引导参与支持
  各级纤维质量监测机构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深入宣传解读规划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进一步引导纤维生产、加工企业和消费者了解支持纤维质量监测工作,拓宽社会参与渠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来源:湖北纤检)
  【编辑:汪宇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