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雷峰塔”亮相国家博物馆, 学霸孙子为爷爷的“重量级”铜雕大展站台

新闻中心 > 天下

2024-07-24 22:2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北京讯(驻京记者柯立) “铜就是我,我就是铜”,80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个人艺术作品展近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慕名而来的观众排起了长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

  7月22日开幕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人气爆棚,现场展出朱炳仁40载艺术生涯中100余件/套铜艺瑰宝,总重量高达35.6吨,其中不乏单件重达3.7吨的巨制,成为国博展出历史上“最重量级”展览。

  “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宣布开幕。

  朱炳仁之孙朱也天今年以高考700分、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奖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此前他因“迈巴赫送考”和优异的成绩而屡上热搜,被家人保护后很后公开露面的他,7月22日亮相开幕式,为爷爷的展览站台。

  朱炳仁致完辞,朱也天快步上前搀扶爷爷走下演讲台,引来观众掌声一片。

  用铜雕重现“雷峰夕照”盛景

  在展览现场,雷锋塔、故宫角楼等一批朱炳仁的代表性铜雕艺术作品,金碧辉煌,瑰丽夺目。

  朱炳仁创作的雷峰塔建筑艺术品及雷峰塔原铜匾。

  西湖畔的雷峰塔1924年倒塌,千禧年前后重建时,朱炳仁用280吨铜,为雷峰塔“披”上彩色的铜衣,重现了“雷峰夕照”的盛景。

  杭州铜雕技艺名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朱炳仁自幼随父研习书画,深耕铜雕技艺,其艺术成就跨诗、书、画、印、铜五大领域,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中国铜壁画创始人”。

  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承建了雷峰塔、灵隐铜殿、杭州G20峰会主会场、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主会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等百余座铜建筑与铜装饰,在杭州河坊古街上打造了中国第一的全铜大宅“江南铜屋”, “桂林铜塔”创下三项世界之最、“峨眉山金顶”是规模最大的铜建筑群、常州天宁寺宝塔新建铜塔高153.79米……他们的作品几乎囊括国内所有的大型现代铜建筑工程,用铜雕创造了众多世界第一。

  全场单件最重作品,故宫角楼建筑艺术品。

  2006年,在天宁宝塔一次意外大火中,朱炳仁发现了熔化的铜结晶体千姿百态,从而开创了“熔铜艺术”,实现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他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液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并济、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

  青铜国宝与大师当代艺术品呼应

  尤为瞩目的是,展览巧妙地将跨越千年的青铜文化与朱炳仁四十载艺术人生相融合。经过层层审批,中国国家博物馆“拿出”战国时期鐈鼎、铜壶等10件青铜国宝,与朱炳仁的当代铜艺术品开展跨时空交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创新的活力。

  青铜国宝与朱炳仁的当代铜艺术作品交相辉映

  国博2007年收藏的朱炳仁熔铜艺术开山之作——《阙立》时隔17年再次与观众见面,与《稻可道,非常稻》《千里江山》《燃烧的向日葵》,以及代表中国铜壁画创作高峰的《万泉归海》等经典作品悉数亮相,演绎了一场形意交织的“铜话”盛宴。

  朱炳仁、朱军岷(右)、朱也天三代人在朱炳仁作品《燃烧的向日葵》前。

  2008年,朱军岷以父亲的名字命名,创立“朱炳仁·铜”品牌,秉承“铜亦生活”的理念,让铜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

  在继承传统铜艺的基础上,“朱炳仁·铜”与故宫等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景区进行文创合作,成为入驻故宫的文创品牌,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与外宾。展览现场展出了朱炳仁创作的多件国礼。

  屡上热搜的孙子成为“移动打卡点 ”

  在展览现场,朱炳仁18岁的孙子朱也天变成了“移动打卡点”,求合影的观众络绎不绝。

  朱炳仁孙子朱也天被观众打围。以创新致敬宋韵文化的《千里江山》

  朱也天说:“我希望大家能更多认识到非遗文化,更多了解我们家族几代传承的这门文化产业、非遗手艺,我认为它比我个人高考这件事更值得探索。”

  被问及是否“蹭孙子的流量”,朱炳仁说: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朱也天,才认识了朱炳仁,进而了解铜艺,不论何种原因,年轻人对铜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都是值得欣喜的,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来看看。

  朱炳仁以熔铜艺术表现三山五岳,创新致敬宋韵文化的作品《千里江山》

  而对爷爷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朱也天非常骄傲:“爷爷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感觉他的艺术创作比我父亲更有创新精神,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我很感谢爷爷给我言传身教的教育,给我不断奋进的动力。”

  朱炳仁致敬建国75周年作品《黄河浪》

  “八十而立”之后,朱炳仁想做的事还有很多,他想把中国铜文化传播的范围更大,像铜一样有延展性,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中国当代艺术,“我感觉自己还停不下来。”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唐铭 值班编辑 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