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围绕这次成功申遗,网友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有网友发文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也有部分网友提出疑问,春节申遗的意义是什么?之后,春节英文表达“Spring festival”之后能否直译为“Chunjie”?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威告诉九派新闻,在当前国际传播语境下,“Spring Festival”已被广泛接受,便于非中文语系的人理解春节的节庆意义。然而,“Chunjie”作为拼音名称,更能直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未来,可以在正式场合继续使用“Spring Festival”,同时鼓励在文化传播活动中逐步推广“Chunjie”。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章文舟表示,“春节”申遗成功对国内外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会有更多国家关注和重视中国人丰富的春节实践活动,春节也将成为外交沟通的重要时期。”她深信,“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契机。
春节申遗成功现场。图/央视新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春节这一文化遗产的国际认可,而不是简单地将春节这个名字‘给’中国。”章文舟表示。
她介绍,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越南、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多个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春节既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仪式、习俗和信仰,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申遗成功,会让大家更加重视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一系列社会实践。”
章文舟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中国传统新年的介绍,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涉及各种社会习俗,以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和促进社区和谐。这一庆祝过程被称为“过年”。
在节日的前几天,人们打扫房屋,储备食物,准备食物。除夕夜,家人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上新衣,祭拜天、地和祖先,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问候。公共庆典由社区、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艺术团体举办。
与春节相关的仪式、习俗、传说和民歌的传统知识,以及制作节日装饰品和用品的技能,通过家庭和社区非正式传播,也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正式传播。相关的手工艺和表演艺术是通过学徒制传承的。春节促进家庭价值观、社会凝聚力和和平,同时为中国人提供认同感和延续感。
“我认为春节申遗成功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一系列丰富社会实践将被更多人关注,这个项目不仅包括了春节这个节日本身,而且涵盖了与春节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如祭祖、发红包等传统习俗。”章文舟说。
【2】将春节的英文表达改为拼音,并非衡量文化自信的标准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关于中国春节的翻译,也再次引发讨论。一些人主张使用“Chinese New Year”,更能体现春节的中国历史根源;有些人倾向于使用“Lunar New Year”,认为这样的表述更具国际化,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否能直译为“chunjie”,这样的表述更能彰显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春节有正式认定,并采用了“Spring Festival”。UNESCO在官方文件中将春节描述为“Spring Festival,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ew year”,强调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节日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元素。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提出,能否借由“春节”申遗成功这一契机,将春节从“Spring Festival”直译为“Chunjie”?对此,熊威表示,在当前国际传播语境下,“Spring Festival”已被广泛接受,便于非中文语系的人理解春节的节庆意义,而“Chunjie”作为拼音名称,更能直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熊威理解部分网民希望使用“Chunjie”来强化汉语文化标识的呼吁,“不过,文化符号的传播既需要传承传统内涵,也要便于国际社会的接受与理解。”他提出,未来可以在正式场合继续使用“Spring Festival”,同时鼓励在文化传播活动中逐步推广“Chunjie”。
关于这一问题,章文舟也有相似想法。她表示,每逢春节,“中国春节到底翻译成什么”都是被格外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当建立在对传播和沟通本质的理解之上。”
章文舟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建立在更多人听得懂的语言基础上,“如果改成拼音后,需要花费更多的沟通成本去解释,这种沟通是无效的。”她强调,中国春节改不改成拼音,并不是反映文化自信的衡量标准。“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春节’申遗成功会成为一种载体,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3】春节申遗成功将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契机
据央视新闻,北京时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评审通过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多国代表前来祝贺中方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表示,“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动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引人注目,这一次春节被列入非遗名录。春节是世界闻名的文化节日,人们都搜索过自己的生肖属相。”
南希·奥韦拉尔。图/央视新闻
对于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章文舟而言,这一消息不仅令人激动,更是意义重大。“春节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好几年春节,我和工作伙伴在国外度过,春节这一天,我们很骄傲看到中国传统春节的庆祝方式走向国际的大街小巷。”
她认为,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中国人民和国际友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春节”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增进国际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将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春节不仅是一个庆祝的时刻,也是一个促进国际理解和友好关系的绝佳契机。不管过去一年过去我们之间产生发生过什么,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春节,都能够放下过去的分歧,共同庆祝这一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时刻。”章文舟说。
此外,她认为,“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激励着国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年味”愈发浓郁,“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祭祖、走亲戚、发红包等等,但是现在很多习俗和活动都被淡化。过去,春节领红包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孩子们向长辈磕头以示尊敬,然后接过装有压岁钱的红包。如今,发红包的方式已经变得现代化,很多时候通过微信转账来替代。”
章文舟深信,“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契机。
(来源:九派新闻)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