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好天气。(丹宣 提供)
赛力斯公司的屋顶光伏板。(通讯员 刘爱理 摄)
易捷特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通讯员 刘爱理 摄)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十堰市共收获337天优良空气,达标率92.3%,重污染天数为0。
337天优良空气从哪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十堰城乡寻找答案。
大数据守护蓝天碧水
“保护区域,尽快离开……”1月3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丹江口市浪河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站,一阵广播警告声骤然响起。
“重点的水质与空气监测保护区域,都安装了周界预警系统。”十堰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通过周界预警系统,管理人员能远程监控、预警、分拨、处置、反馈,并推动事中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测、预警、预防转变,将事件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目前,十堰市37个国控省控水质与空气自动站,全部安装周界预警系统;130家重点涉水涉气企业,全部安装用电监测监控设施;60个重点管理地表水断面,全部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设施……水质和空气监测装上“智慧大脑”后,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监管部门一目了然。
“这里的水可直接饮用。”在库区的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内,屏幕数据显示:当天水库水温是11.5℃,pH值8、溶解氧8.8、电导率290、高锰酸钾指数1.1、氨氮0.08……
为保护蓝天碧水,十堰建成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启动保水护水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全市大力植树造林,城区大力整治扬尘污染;组建生态环境警察支队、市县联合巡护队,开展专项巡察。若企业关闭治污设施,系统实时报警;重点断面出现水质异常,应急预案立即启动。
严密的环保监督措施下,去年十堰市PM10平均指标为52微克/立方米,与2022年同比下降5.5%;PM2.5为29微克/立方米,与2022年同比下降11.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9%,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率96.3%,丹江口水库供水水质保持Ⅰ类标准。
去年造林逾61万亩
去年10月,在十堰城区的浙江路旁,两架腾空而起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将路边事先扎放好的一株株苗木缓缓“叼”向空中。无人机攀升飞跃到200余米远处一座山头后,稳稳下降至地面。山头上工作人员迅速接过重达40多公斤的“飞来之树”,将其栽种在事先挖好的树坑里面。
这是十堰在湖北首次采用无人机植树造林。截至目前,全市已“飞天种树”3万多株,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我市林地面积占全省近五分之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植树造林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十堰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市完成营造林61.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3万亩;完成林相季相改造36万亩,超出年度任务的20%。
同期,十堰市林业部门举办“生态十堰·绿色家园”义务植树和树木认种认捐认养活动,吸引了逾百万市民参加。
林特产业也在茁壮成长。在郧阳区鑫榄源公司,6000亩油橄榄冬季仍郁郁葱葱。一棵从地中海边西班牙移来的树龄1103年的古树,犹如一把巨伞,荫护着苗木成长。
去年,十堰市新建油橄榄基地4万亩,油茶基地3.3万亩,改造油茶、管护核桃和生漆基地共21余万亩。全市林业综合产值预估达3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
1月10日,十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在郧阳区丹江河流域开展越冬水鸟监测调查时,意外发现11只“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全球现存量3000只左右,又称“鸟中大熊猫”,它对栖息地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此前在十堰销声匿迹3年。“中华秋沙鸭重回十堰过冬,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类保护者欣喜地说。
绿色低碳冲刺“碳达峰”
“每2分半钟就可以下线1辆易捷特,几乎每月出口1万辆!”1月8日,十堰经开区副主任龚百林来到易捷特公司调研时感叹,即使满负荷生产,也不能满足出口需求。
车城十堰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十堰经信部门表示,将全力推进实施易捷特BBG24和东风S4平台项目,争取实现年产新能源乘用车10万辆,确保A0级新能源乘用车全省出口第一;支持东风小康20万辆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加快完成纯电项目技改,争取实现年产新能源整车5万辆;规划建设3万辆氢燃料重卡基地;加快促成一批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地……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十堰生产新能源汽车8.2万辆、占全省的20.5%,出口6.5万辆、占全省的80%。
同期,该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十堰赛力斯汽车(湖北)有限公司,厂房屋顶全部被光伏板覆盖,一片蔚蓝色,十分壮观。
“我们利用厂房、停车棚等闲置屋顶资源,建成了17万平方米的光伏板,组成12个光伏发电阵列。”公司负责人介绍,屋顶光伏项目年可发电376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万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约5000吨。
截至去年底,十堰清洁能源装机421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85.3%。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十堰市名列其中。该市发改委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制定覆盖各行业、全领域的行动方案,一定会让“绿色低碳”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朱江 李镇海 叶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