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宴”何以成“盛宴”——对临期商品折扣店兴起的冷观察

原价3元的维维豆奶卖1.3元、原价16.9一盒的南昌拌粉卖5.8元……近期,临期商品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相关专卖店在线上线下悄然兴起。
去年来,主打临期商品售卖的折扣店“好特卖”迅速在江城铺开,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去“捡漏”。目前,该品牌已在武汉市内各区开设直营店铺10余家,大众点评显示其中8家是新店。
消费者对临期商品反响如何?选购时需注意什么?该消费模式何以为继?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多个店铺实地探访。

折扣力度诱人
红色门脸、白色商标,“全场1折起”“打个折上折”等标签布满整个店铺,这是好特卖给每个门店打造的统一视觉形象,而临期低价则是该品牌的市场定位。
临期商品,是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但未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商品,通常指临期食品。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明确要求须对临期食品做出醒目提示、告知,并单独售卖。事实上,打折售卖临期商品的做法由来已久,沃尔玛、大润发等连锁超市内均设有临期商品专卖区,并根据剩余保质期长短来设置折扣力度。
走进昙华林的一家临期商品店,店内商品摆放整齐,以食品为主,日化用品为辅,商品价签上都注明了原价、现价、有效期限等信息,折扣力度多大于5折,有的甚至达到2折或1折。门口的货架上的洗发水、身体乳、面膜等各类日化用品,多为进口商品,打四折,有些还有较长保质期,如原价168元一瓶的法国产贝德玛卸妆液59.9元一瓶,有效期至2023年11月。食品售卖区内,奥利奥、三只松鼠等常见品牌产品较少,大多知名度不高的品牌,保质期长的还剩一年多,短的一个多月。
记者走访江汉路、徐东的同类店发现,除临期商品,这些店内还有处在正常保质期商品,但不太知名。比如虎皮凤爪生产日期为今年1月,价签称是原价的6.6折,但该品牌在淘宝等平台上搜索不到,折扣力度真实度无从考证。
“看起来都很便宜。一些没见过的商品也想尝试一下。”市民小余在江汉路店购买了五袋进口零食后离开。
业内人士称,一些临期商品或只是类似店铺的引流入口,它们以小众、低价商品“低至2折”的标语下引来消费者,从而刺激其消费。

面临较多争议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店购买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及家庭消费者,也有少许中年顾客仅购买一两瓶饮料后离开。
在新世界百货店,不少消费者三三两两进店选购。“路过就进来看看。”市民王阿姨仔细检查生产日期后购买了少量零食。店员小刘告诉记者,单日客单量最高可达1万多,客单价在几元至几百元不等。
“只要没过期都可以吃,不必纠结于保质期还剩5天还是10天。”95后消费者小陈称,每周都来买零食,品类丰富还能省钱,有时买一大袋也不到100元。
据悉,沃尔玛等商超的临期商品售卖区内商品,来源于自身库存积压或销售冗余,而临期商品集合店则整合了不同品牌、渠道货源,可选择种类相对更多,因此较受欢迎。
也有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心存疑虑,担心便宜无好货。消费者小谢表示,店内许多进口商品和不知名品牌不敢尝试,一些常见品牌也只有冷门口味,并没有想象中的购物体验。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曾伏娥称,临期商品折扣店兴起是消费下沉新现象,契合了部分价格敏感者的需求,这些价格敏感者大多是在校大学生或初入社会的上班族,临期食品价格在其可承受范围内,又能满足其改善生活的需求。

前景仍须观察
好特卖官网数据显示,该品牌已在北京、上海、武汉等10个城市开设门店超250家,管理着超30000个产品,合作品牌超1000个。
昙华林店和新世界百货店内,均张贴着各自店铺的微信群二维码,店员每天在群里推送新到货品。记者发现,这些店每天至少发布一次上新信息,且两店上新货品基本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店铺均位于人流量较大的商场内或消费聚集区,门店租金较贵,且至少有3位店员,仅新世界百货店就有7位店员、1位店长。显然,如何管控成本,保持商品低价将成为持久的考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临期商品供货多取决于上游滞销产品,不确定性大,从而在供货、仓储及物流成本等方面带来诸多待解难题。相关专家认为,临期商品行业发展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如何掌握优质货源、怎样降低跨区域物流成本及加强安全管理、顾客消费观念是否发生改变,是该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商超或品牌而言,需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产供销流程,尽量减少产品积压与冗余。
买临期食品“三建议”
临期食品往往效期更短,选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临期食品消费提示》称,正常情况下临期食品是安全的。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质期内的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这表明临期食品是可以销售和食用的。
针对临期食品消费,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侯焘给出三条选购建议——
第一,尽量选择正规超市或商店,购买前检查食品包装,确保无破损、无涨袋、无漏气等现象,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确保在保质期内。第二,留意贮存条件,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置于常温下,不要购买。第三,按需购买,不要因为折扣或低价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且购买后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发现异味、口感异常时切勿食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