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湖北建筑业联手达索系统 “数字孪生”让制造业更“聪明”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经济

2022-09-14 08:34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万物皆可“数字孪生”
  提起数字孪生,达索系统是第一代名词。
  1981年,达索系统从达索航空分离,早期主要服务于飞机制造商,解决从二维到三维的建模问题。如今,达索系统在全球140个国家有29万家企业客户,其中不乏波音、空客、宝马、奔驰、格力、美的等大客户,分布在制造、基建、能源、生命科学等12个行业。最近3年,其与湖北近400家企业合作,包括东风、武船、中南建筑设计院,长江设计集团等。
  “起源于航空,不止于航空。”达索系统大中华区建筑工程、能源与材料行业高级总监沈永然介绍,1981年,达索系统全球率先尝试“三维设计”;1989年,与航空公司开发“数字样机”;1999年,打造汽车行业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2020年,开始探索人体虚拟孪生,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建筑领域通过运营达索系统,完成了鸟巢体育场等复杂形体建筑的数字化建模,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等地标建筑的抗震分析,以及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废气污染扩散仿真验证。
  达索系统大中华区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行业技术总监冯升华认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个长期过程。如,1986年,达索系统与波音公司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合作,双方于2017年又续签了30年合作;与法国电力公司EDF合作协议长达20年,共同打造虚拟孪生核电站;与广汽集团战略合作,打通汽车研发数据链,建设“全球办公一张桌”。
  “未来万物皆可‘数字孪生’。在5G基站、特高压、高铁和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这项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冯升华说。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构建未来经济、重塑竞争力的必然选择。8月16日,世界著名工业软件企业法国达索系统,在武汉举办大中华区基础设施行业峰会,为建筑工程和能源材料等传统产业带来全球数字制造的最新探索。
  三维数字模型将取代二维图纸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说,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绝不只是开发或采购一个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系统,完成生产工具的转型,而是要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共同转型,改变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就像电子表与机械表、数码照片和胶片照片一样,将带来新的管理模式和价值观。
  李霆现场分享了本报7月21日报道的案例《武汉新气象塔项目打破我国建筑业千百年传统,从设计到施工没用一张纸质图》。他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有3个标志——生产力层面,拥有数字化的产品;生产关系层面,拥有数字资产和数字资本;上层建筑层面,具有数据治理能力和数字文化。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无图设计和无图建造”,是实现智能建造的前提和必经之路,因为图纸是给人看的,不是给机器看的,靠图纸建造永远实现不了智能建造。
  海油工程行业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困扰。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建造分公司项目经理张晶说,海油工程产品品类多、体积大、工序多,要实现数字建造必须打破多项目协同“数字孤岛”,改变质量管理和生产过程“两张皮”。
  李霆建议,建筑业应借鉴航空、船舶等先进制造业经验,打通设计、制造等环节,整合产业链,建立跨专业、跨企业、跨地域的PLM协同工作平台,让工程设计、生产制造、施工安装、运营维护共用一个数字模型,实现“一个模型干到底,一个模型管到底”。
  抽水蓄能电站将实现3D打印
  在伦敦设计博物馆,达索系统展示了名为“极光”的装置作品。“极光”采用3D可打印材料来创建可回收或重新利用的建筑。
  “未来,抽水蓄能电站将实现3D打印。”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数字与智慧工程院院长杨党锋说,基于精细三维模型的虚拟孪生技术,抽水蓄能电站已实现参建各方统一数据、同一平台协同工作,并实现智慧大坝可视化管理。未来,建设现场不会有工人施工,所有工程机械(挖掘机、卡车、推土机、压路机)实现无人驾驶。基于人工智能的规划,机器人将逐层“打印建造”,将工人从繁重、重复和危险的高海拔施工中解放出来。
  “未来,最佳设计方案一定要借助AI算法。”冯升华说,体验经济与循环经济正在融合,到2040年,各行业将不再开发产品,而是开发以消费者、患者和公民为中心的可持续体验,这就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开发产品。
  如,研发一款新车,需要考虑材料、颜色、外形、操控系统等超过100万种变量因素,仅靠人来分析取舍,很难获得“最优解”。因此,车企已开始基于用户数字画像指导新车研发。未来,数字孪生技术还将用于城市规划设计,为疫情之下的“无接触社会”构建科学空间。
  数字孪生技术也走向太空。2021年,达索系统联合友商开发了全球首个“BioPod生态种植舱”原型,舱体为长10米、宽6米、高4.5米的可充气结构,地基采用坚固复合材料,为人类定居外星球创造了可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