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市新洲区:以航天产业赋能稳增长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经济

2023-01-17 16:40 来源: 支点财经
【字体:

  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吴毅摄影)

  稳增长,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年湖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工作,必须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武汉市将着力扩大内需,持续增强稳增长内生动力”。

  稳增长,需要“强担当”。这不,新年前夕,武汉市新洲区就已经为来年的稳增长做准备了——2022年12月29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新洲区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进行了专题推介,加快推动新洲区商业航天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展现新作为。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位于新洲区双柳街道,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在新洲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从楚天蔬菜大镇起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商业航天产业已走在全国前列,正全力冲刺“中国航天第三极”。

  打造千亿航天产业生态圈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新年伊始,尽管天气寒冷,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已是一派热火朝天。

  “我们要砥砺奋进,勇开新局……全力打造航天新城,奋力建设国内一流航天产业发展先行区。”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2023年新年献词中号召新洲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

  只争朝夕谋发展,笃行实干勇担当。事实上,自从2017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批以来,新洲区就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奋力打造引领中部的航天产业集聚区,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基建先行。近年来,武汉市和新洲区已累计投入100余亿元,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成型,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次第排列,横贯全境的江北铁路即将建成,双柳长江大桥已经开工,光谷长江大桥纳入规划……新洲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见成效”的崭新格局。

  星谷大道为推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提供支撑(吴毅摄影)

  创新驱动,产业集聚。新洲区围绕商业航天领域全方位招商引资,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在基地快速聚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形成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基础,以卫星平台研制及荷载、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为特色的完整产业链。新洲区星谷大道沿线,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科技园、磁电产业园等10多个航天领域专业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形成航天产业集群。

  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被命名为“星谷”,且朋友圈不断扩大。2022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签约了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10余个,签约金额110多亿元。

  集聚效应还带动一批制造龙头落户,武船重工集团绿色船舶产业园、中交二航局智慧桥梁产业园、航科港口物流产业园纷纷选择在此深耕。武船集团承制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宇宙飞船地面发射设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总装厂房、火星低重力试验平台等。中交二航局的远洋深水珊瑚礁地层桥梁建造技术体系,荣获2022年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而技术体系的形成,其先期实验正是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展的。

  “未来,仍将不断有产业链项目大手笔落地。”新洲区航天专班负责人罗高峰介绍,已预留多块空白用地,吸引产业配套上下游聚集,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的“千亿级生态圈”。

  中国星谷跑出“航天速度”

  时光不负赶路人。奋进的画卷,总会在砥砺前行中铺展开来。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逐渐进入收获期,新洲区经济社会发展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年5月13日,卫星产业园开园,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同年10月27日,以新洲命名的“武汉造”火箭“快舟·新洲”号成功将一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新洲”号,箭体涂有“新洲”字样,是武汉航天基地火箭产业园下线的首批火箭之一。

  2022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迎来密集发射期。6月22日、8月23日、9月6日、9月25日,“新洲造”运载火箭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3地成功执行4次发射任务。12月7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火箭及卫星均出自新洲。

  新洲号火箭(唐诗摄影)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内首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已成功投产,具备年产240颗卫星的批量化产能。“今后生产卫星就像规模化生产小汽车。”卫星产业园园区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已连续完成10颗卫星的总装和测试,实现11项关键技术突破,23个系统118台设备从无到有,单星生产周期缩短80%以上。

  去年12月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再次传来好消息,基地内的行云卫星科技园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行云卫星科技园总用地面积91.9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将全力打造卫星与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产业聚集地。行云卫星科技园一期项目总投资18447万元,总建筑面积13675.7平方米,主要由运营及试验厂房、动力中心等组成,已形成200公斤级通信卫星研制与试验能力以及卫星测控、运控、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以及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能力。

  行云卫星物联网是解决“通信盲区”的有力支撑。利用在轨稳定运行的行云二号01星、02星,行云公司自2020年8月开始,在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头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实施了卫星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通过卫星物联网,行云公司顺利解决了沙漠、岛屿、海上、空中、无人区等“通信盲区”的通信痛点。目前,行云公司已在集装箱监管、地质灾害监测、极地环境科考、海洋气象观测、野外气象监测、农业墒情监测等领域成功建设了一批试点示范应用,获得用户好评。

  2022年12月7日9时15分,“新洲造”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新洲造”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成功入轨后,主要用于开展VDES载荷(VHF Data Exchange System,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的技术验证,将为海事领域的水上应急、安全监管等提供保障。

  当前,作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基地火箭、卫星制造,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运用和空天大数据创新中心为重点的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中国星谷跑出“航天速度”。

  一个产业激活一座城

  产业园带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激活一座城。政府与企业携手共舞,新洲区航天产业一路快跑,正成为该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引擎。

  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区域的航天新城,以智能化、现代化的建设,争创一流的营商环境,催生“虹吸现象”,吸引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加速汇集。

  近年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加快基地教育、医疗、文旅、商超、酒店、消费、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航天公园、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洲区首座“平疫结合”三甲医院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星谷大道通车,江北快速路东延线穿境而过,双柳长江大桥动建……航天新城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日臻完善。

  江北快速路东延线建成(吴毅摄影)

  东湖高新·星谷科技园项目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智能科技产业方向,通过搭建区域产业形象展示中心、区域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智慧云平台等功能载体及平台,助力航天新城智慧城市建设。

  基地全域新建基础设施按照智慧园区标准进行设计,实现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停车,把数字化服务融入园区综合运营的全生命周期。

  与此同时,新洲区委政府也成立了航天专班,全力提供一流营商环境、一流产业生态、一流政策支持,创成全市首个“无证明”城区,建成运营大数据运营中心、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门一窗一次”改革街镇全覆盖,主动上门,精耕细作,一对一解决痛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专用环境”。敢为人先的新洲人一次又一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迎难而上创造出“航天速度”。

  对能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重大突破的国内外一流人才,给予最高3000万元综合支持,为满足航天新城巨量的人才需求,新洲区量身定制各类优厚政策吸引人才。对引进的中央、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给予重奖;建成大学生人才租赁房353套,实行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名人名匠”奖励资助……

  产业强、人才兴、生态美、百姓富,一座现代化的航天新城正强势崛起,不断推动新洲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2022年,新洲区牢牢守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时间的流逝不舍昼夜,前进的航程击鼓催征。 目前,新洲区正胸怀“国之大者”,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航天强国”目标,在航天新城谋划“四园一中心”建设,即以航天电子、航天信息、航天新材料、船舶制造4个细分领域产业园和星谷科创中心为载体,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新洲力量。

  (通讯员 程书雄 刘慧)

  记者 何辉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一周热门